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
笔者认为,坚持生态立市,要遵循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合理开发、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充分发挥“五动”作用,形成生态立市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坚持生态立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级政府责任重大。一是强化生态规划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一致,主要包括总体要求、空间开发格局、产业体系构建和生态环境、生态城镇、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等内容。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规定生态功能区、生态工业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等规范要求,确立片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强化规划实施的连续性、严肃性、权威性,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二是强化干部责任落实。探索设立分类考核目标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权重,逐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推行生态建设“一把手”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强化督察、考核、奖惩,使各级干部抓生态建设目标明确、权责落实、工作到位。三是强化行政执法保障。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完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健全严格的环境执法体系,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依靠强有力的法制调节规范社会行为。
充分发挥机制的驱动作用。生态立市是个长期的过程,依赖于一个硬约束的长效机制。一要完善生态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财政要积极筹措生态建设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合理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优化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引导资源节约利用。继续探索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按照价、税、费、租联动机制,探索用税费手段提高环境污染成本,降低污染排放。二要完善资源保护利用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鼓励企业参与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健全水权制度,开展水权交易,规范水权转让。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三要完善生态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民生改善、政府责任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努力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能力。一要加强重点技术创新。加强节能、清洁能源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使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和排放指标达标。加强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非常规污染物控制、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等新技术应用研究,减少排放并节约排放空间。二要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使企业和群众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态效益。三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积极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养生态产业、环境保护、生态文化、节能减排、环境监测等方面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文化的促动作用。经济丰富了人类生活、生态支撑了人类生存、文化延续了人类发展。一要大力普及全民生态知识。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充分依靠社区载体,深入持久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教育,促使全民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校培训和专题讲座,提高广大干部、企业法人的生态文明素质。将生态知识纳入教学大纲,加强中小学生生态知识教育。二要大力推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关键要认识到经济利益不是企业唯一目的,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约束、思想教育,促使企业形成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核心的企业生态文化。三要大力推进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社区是社会的基础,要通过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将生态价值理念渗透到居民生活习惯,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作用。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大力创作生态文明优秀作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演艺活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群众自觉推进生态立市的局面。一要增强健康消费的自觉性。强化市民的节约环保理念,自觉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二要增强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以生态文明城镇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绿色机关、学校等生态细胞建设,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教育引导,树立先进典型,引导群众自觉履行环保义务、积极投入生态建设。三要增强低碳发展的积极性。着力引导居民绿色居住和低碳出行,鼓励消费绿色食品、工业产品等环保产品。鼓励群众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环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