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漂浮的文明--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

 
 
南水北调示意图。

    南水北调工程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又一项跨地区、跨流域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然而由于这项工程穿越了中国古代人类世代居住地区,跨越了中华文化与历史积淀最集中、最丰盈的中原腹地,涉及的文物无论从价值还是数量上都将远远超过三峡工程,推土机履带下的每一寸延伸都有可能将层层累积的华夏文明史碾为齑粉。考古学家呼吁―――拯救漂浮的文明

  在湖北省文化厅南水北调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标满各种符号的工程指挥图,三条跨越中原腹地的醒目的红线纵贯南北。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王凤竹告诉记者,这三条红线将史无前例地连通中国的两大水系―――长江和黄河。
  随着这两条红线在中原腹地的穿行,继三峡工程之后,又一项跨地区、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将会使一个国家对水的渴望和驾御变为现实。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的这句话,便是新中国南水北调的最初设想。此后,南水北调工程便开始了50多年宏大的勘察和测量工作。

  2000年,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制定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借水北调,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其中西线则延迟至2010年规划动工,中线工程总干渠从加坝扩容后的湖北丹江口水库陶岔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方城垭口,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进入海河流域后,线路向西绕行,经焦作潞王坟,再基本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向北延伸,进入北京市的团结湖终点。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三江营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水分两路,一路向北穿越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这无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同时更是一个需要详实勘察和慎重决策的工程。有专家将南水北调沿线涉及的文物形象地比喻成一部详尽地记述了中华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完整的编年史。从古人类头骨化石到夏、商、楚、齐鲁文化到中国历朝历代的重要文物古籍遗存,无不涉及。正是因为南水北调工程纵贯中原腹地,穿越区域是中国古代人类世代居住地区,涉及的文物无论从价值还是数量上都将远远超过三峡工程,工程的每一步推进都需要谨慎从事。

  南水北调工程西线尚在论证中,文物部门对中、东两线的调查显示,两线工程涉及了中原文化重要遗存、文物共计919处,其中包括世界遗产遇真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北邢窑遗址、磁县北朝墓群等重要文物古迹等。

  由于东线工程主要利用京杭大运河的河道或者古运河输水,运河两岸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无疑将受到影响。有人将具有2500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与东线工程的遭遇比做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撞击,运河两岸繁茂的文物古迹与千年繁养生息的各种生命构成了一道生态和遗产的长廊。位于江苏省界内的古邗沟是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明代孟城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古代驿站遗存;始建于唐代的镇国塔寺是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盱眙县明祖陵镇、“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河下古镇是保存于江苏淮安市境内的重要文化遗存。位于山东省的运河钞关是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是中国目前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和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明清两代经济生活、运河城市、税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证资料;有小洞庭之称的东平湖是东线工程调水方案中关键的调蓄工程,工程全面结束后,东平湖上升的水位将使其周边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和文物群受到威胁;临清市内的舍利宝塔、始建于明代的酒楼鳌头矶、两座见证了元代沿运河而来的回族历史的清真寺都是被誉为“富庶甲齐郡”的临清古城“城中烟火千万家,江上帆樯万斛来”那丰盈充沛的历史景观的真实见证。

  中线工程无论在库区还是干渠均包含许多连接夏、商、周、楚、燕、齐鲁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这是古代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文物调查显示,中线工程在中原地带所涉及的文物的价值远远超过三峡工程,其中北京20处、河北155处、河南248处、湖北210处。这些文物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湖北武当山遇真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磁县“北朝墓群”、河北临城邢窑等遗址,以及湖北郧县古人类遗址、丹江口一期工程中被淹没的均洲古城乐净宫等。

  2004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规划论证会”,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调水局等部门及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涉及各省文物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抢救文物大计。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付熹年、葛修润等专家在会议上了焦虑地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尤其是东线和中线工程穿越中华文明腹地,这一区域文物古迹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高,文物价值大,涉及到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等各方面问题,工程的每一步实施都需谨慎考虑、周密部署。各级领导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南水北调工程才能成为造福人类的文明工程。同时,由于工程建设周期短、施工进度快,留给文物部门的工作时间十分有限,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必须尽快组织队伍抢救。

  然而面对这个庞大的工程,尽管工程设计、周期以及经费等客观因素已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物保护问题的刻不容缓,保护工作的很多细节仍无暇顾及。对此,王凤竹副主任有一肚子的苦水,中线湖北段的文物调查报告早在去年2月份已经按审批程序上交给长江水利委员会,再由长江委转至水利部。10月他们又按要求送去了修正稿,但是这份报告迟迟没有回音。他黯然地说,听说这份报告至今仍搁在长江委的案头。为了能保证在2009年水道蓄水前完成文物的全部调查和抢救工作,湖北省文物部门东拆西借垫支了200多万元,对库区和渠线所涉及的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但这终不是个办法。”他无奈地说。文物保护工作更为急迫的东线工程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各部门之间的扯皮和内耗使正常的工作程序迟迟不能开展。

  2004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最后一次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会议上,明确了由水利部门掌握文物保护调查汇总权的原则,国家文物局只有最终审批权,这就意味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最终要上交给不具有文物监察和保护资质的水利设计部门批复。对此,文物专家只能希望,这种职能分布不会使更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位于现实的经济利益。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9-07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