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要:一个财政靠上级拨款,工资靠贷款的贫困乡,在办起工业园,引进外地企业后,用两年的时间改变了贫困的面貌。张湘宏认为,旱卡子滩乡发展具有生态意义的骆驼养殖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该乡还可开发哈萨克族民俗风情旅游项目。
一个财政靠上级拨款,工资靠贷款的贫困乡,在办起工业园,引进外地企业后,用两年的时间改变了贫困的面貌。
但工业园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污染,附近村子的蓝天绿水被破坏。“提高农牧民收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工业化”?如何在吃饭和保护环境两个矛盾的方面,选择一条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途径,成为困扰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的一大难题。
2008年12月15日一大早,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托了汗打开自家铁匠铺的门,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托了汗,58岁,哈萨克族,铁匠,干这行40年了。他的祖上有四代从事这个行当,依靠打铁的手艺,他挣了一个富足的家――乡政府门口,有他的三间砖瓦房、两间门面房。托了汗的三个儿子,除小儿子上初中外,另外两个在旱卡子滩乡工业园的硅铁厂上班。两个上班的儿子都学会了铁匠手艺,但都不愿意继承祖业。他们都是电焊工,大的被派到哈萨克斯坦的分厂,每月能挣4000元左右。
“这个嘛,都是工厂办的好事。”托了汗说。他所说的工厂是“晶鑫硅业”,是工业园一家以生产工业硅为主的企业。该工业园离乡政府7公里,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有三家兰碳厂和一家硅铁厂。在这个乡印制精美的招商指南上,最吸引人的除风景图片外,还有“园区主要以非金属和金属冶炼、煤炭深加工等产业为主”这句话。 “搞工业好是好,可就是烟尘太大了。”
谈及附近的工业园,东岸村村民党国强(化名)喜忧参半。党国强,43岁,种了6亩多地,因身体和年龄原因,附近工厂连续两年招工,他都没能如愿进工厂。工厂开工后,他惟一的感受是,村里的空气明显不如以前了。 “每天早上都能闻到刺鼻的烟味,有时还有臭鸡蛋的味道。”党国强说,此前,村子附近因为有山有水,空气清新,但有了工业园后,村民们“早上再也没见过湛蓝的天空,尤其是冬天,天经常雾蒙蒙的”。托了汗和党国强对乡工业园的评价,在旱卡子滩乡的居民中是两个极端,其想法折射出现在西部地区面临的环保和发展的艰难选择。
旱卡子滩乡在玛纳斯县城正南27公里,4年前,这个只有4000人的牧业乡是全县有名的贫困乡;4年后,这个乡依靠引进东部企业而“走在全县前列”。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2005年旱卡子滩乡建工业园后,该乡年生产总值由三年前的4200余万元增至1.587亿元,村民人均收入由三年前的3000余元增加到8000元,该乡由此成为县里数一数二的富裕乡。 36岁的徐安国是该乡头渠村村民,2006年秋,村里鼓励村民去工业园就业,他报了名。
他把5亩地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去工厂上班,每月能挣1200元。现在,他家添置了小四轮拖拉机和几样高档家电。在头渠村和该乡别的村,不少年轻人、中年人都和徐安国一样,规划着自己的致富梦。旱卡子滩乡人均只有3.9亩地,乡里未引进企业前,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棉花、番茄、葡萄和玉米,每户年收入在几千元至一万元不等,多数村民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