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变化换来农村新貌:建上沼气池 媳妇娶进门

  2008年的全国农村环保工作会议要求,到2010年,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提高1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河北省在全省各地农村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日,记者深入农村记录下了三组镜头,亲眼见识了循环农业为农民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镜头一:建上沼气池,媳妇娶进门

  “给儿子相亲时,人家女方开口就问有没有沼气,因为有了沼气,新媳妇过门后烧水做饭就不用再受烟熏火燎之苦了。”河北省武邑县东香亭村农民周二乐的老伴说。

  以往农村嫁闺女,都用摩托车、电冰箱、彩电、机动三轮车做彩礼,如今在武邑农村又多了一条标准――看看女婿家里有没有沼气,是不是文明生态户。

  在周二乐整洁有序的院落里,记者见到的是镶着白瓷砖的四间正房,西侧拱门里面是养牛棚,下面是10立方米的沼气池,左侧是整修一新的卫生厕所和洗澡间。周二乐说,这叫畜圈―卫生厕所―沼气“三位一体”生态庭院,人畜粪便产生的沼气,一天三顿饭、烧水、照明绰绰有余。仅节煤一项年可节约资金400多元,同时,沼液、沼渣还可做果树的肥料,不仅减少病虫害,还节约农药、化肥200多元。

  “养猪不垫圈,做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烟熏火燎不再现,文明卫生真方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给武邑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据了解,目前,武邑县共发展示范村86个,示范户6000多户,遍布十几个乡镇,年可节约能源费用720万元,生产优质有机肥11660吨,实现了能源、生态、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镜头二:生活污水净化后浇园种花

  记者曾来过东香亭村多次,印象最深的是垃圾街边堆、污水遍地流。而再次来到这里,整洁的街道、干净的院落、清新的空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都是我们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循环农业发展的结果。”村委会主任周占旺说,为解决村里污水乱流现象,村里建起了物业综合管理服务站和污水处理池,各家各户都挖了污水收集池,村民把日常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由村里定期拉到村污水处理池统一进行净化处理。

  在村物业综合管理服务站,记者见到村民周文强正在处理污水。

  “污水先进入沉淀池,然后通过收集发酵池、一级过滤、过滤发酵池、多级过滤,最后进入净化储存池,农民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浇地了。”周文强给记者介绍了污水利用的全过程。

  据了解,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已达到农业生产用水的标准,同时,水里丰富的氮磷等营养成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目前,全村已处理生活污水6万多立方米,全部用于浇地种花。

  镜头三: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变成肥料、燃料、饲料

  “俺的黄瓜用沼液当营养液,用沼渣当肥料,不仅可省去500多元的肥料钱,黄瓜的品质还好,每亩能收入1000多元。”记者见到村民周文彬时,他正在自己的蔬菜大棚里给黄瓜施肥。

  和周文彬一样,如今,村民们种菜用化肥的越来越少,改用沼渣、沼液有机肥的越来越多。全村300户,已有228户建起了沼气池,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部分按一定比例填入沼气池,农户用制造的沼气照明、做饭,用产生的沼渣、沼液做肥料。

  “村里还建造了一座500立方米的秸秆青贮池,把部分秸秆通过青贮发酵做成饲料养牛。”周占旺说,目前,在村里不仅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得到了充分利用,就连玉米轴和棉籽皮也派上了用场。

  生活污水净化浇地,生产、生活垃圾合理利用,摇身变成肥料、燃料、饲料……农村生产生活废物利用不仅净化了环境,还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农业投入。这一切变化让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循环农业带来的诸多好处。

  击缶回声

  农村环境咋改善?

  张黎

  河北省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让人感受到这里农村整洁的多了、脏乱的少了,求发展的多了、等靠要的少了,农民舒心事多了、烦恼事少了。这些实践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供了有益范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这其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各自发展的模式。放眼未来,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的循环农业经济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同时,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形成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

  此外,还需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要加强政府对循环农业经济的行政指导,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要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加强对节能、节水、生态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农村和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能不能探索出新的思路、找出新的办法、形成新的体制机制,是我们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趋势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把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扎实推向前进。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9-01-14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