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近日召开2009年全省环境执法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邀请10余家媒体参会,除了公布部分数据外,黑龙江环保厅却对那些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等情况却一概“保密”。部分记者难以理解退场。(4月21日《新京报》)
邀媒体参加会议,本该是开明、自信的表现,应给予赞扬为之击节。只可惜黑龙江环保厅的“保密工作”让人大跌眼镜,右拳击左掌恨恨不已,相信那些愤然退场的记者也是这样的心情。
从“三鹿毒奶粉”、“云南的躲猫猫”等事件都可发现隐瞒事实是难以善终的,欲盖弥彰只会越描越黑得不偿失。想来这些黑龙江环保厅不会不明白,但何以如此就值得深思。为此,我们不妨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问题,即人家是想把事情做好的。然而,事情到此境地,不但要遭受口诛笔伐,豪爽的东北人也会说其不像爷们。但既该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却做得如此扭扭捏捏,像个小脚媳妇般犹抱琵琶半遮面掂起脚尖走路实属不该,这自然也不会没有缘由。
这里面有利益掣肘的因素,也有观念问题。一旦曝光相关企业,誓必给企业声誉、经营带来影响,这就会影响到当地的财政收入和GDP,进而影响到公职人员的收入和领导的政绩。这难免让其投鼠忌器、畏手畏脚。另外,一些领导骨子里信不过百姓,总以为让百姓知道真相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因而就动辄喜欢隐瞒事实,做些掩耳盗铃的事也是原因之一。
既有这些因素,也无怪乎该环保厅像个小媳妇般忸怩。从此事也反应出一些问题,一是政府虽然一改以往单纯以GDP考核政绩的方式、加入了环境保护等因素,但现在看来其比重还不够大。二是地方政府和企业间仍然存在利益链条,利益关系不切断,相关部门就很难秉公执法、办事制度化。三是部分官员观念仍然牢固、不够开明,也从侧面反应出其魄力、决断力的缺失。
因而,在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之际,如何改善现有制度,切断相关利益链,教育官员打破观念,使环保部门恪职尽守,能够独立执法、敢于执法就显得相当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