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版的环境绿皮书总算选定了“常用名”,不再每一年费尽心思地去想到底是“危机与转型”,还是“困难与博弈”,名字彻底改成了足以永久使用下去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
这样,从2006年以来一直在出版的“年度环境绿皮书”,从此不再为名字而发愁,需要耗心血的只是内容了。明年出版的书,名字仍旧会叫“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只是年份改成了2010年,只是内容会全新制作。
据我有限的阅读经历,我知道很多领域都有“年鉴”,我见过出版方面的年鉴,也见过考古方面的年鉴,当然也见过环境保护方面的年鉴,环境保护部下面有一个专门的单位,就是编环境年鉴的。可惜,知道这本年鉴的人不多,利用这本年鉴的人,不知道多不多。
但“环境绿皮书”算不上年鉴,而是“年度记录”;更重要的是,环境绿皮书不是官方年鉴,而是中国最著名民间环保组织之一的自然之友,持续组织力量编撰的面向大众的“中国环境现状”年度见证。
某种程度上这本书正在成为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国民间环保智慧的集中亮相场。持续四年的编撰和写作过程,理论上说我都有参与,有时候还有幸成为编委,有时候则更有幸地成为了作者。因此,确实很明显地看到了自2006年以来,这本书的进步。无论是编辑思想的明确,还是稿件选拔的精准,无论是作者队伍的壮大,还是发行市场日渐看好,似乎都在证明,社会对这本书有期待,作者群对这本书有热情,出版社对这本书有偏好,中国的环保对这本书有所依赖。
2009年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新知是让我欣喜的。人们有时候会快速吸收知识,有时候则对知识毫无感觉。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管胡敏一篇谈气候变化的文章,提到了黑碳――这可能是能力最强的“温室气体”,此前很少有人对我提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朴正吉与著名环保作家沈孝辉合作的“公路生态学”研究,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报告:公路正在成为最大的生态杀手;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王晶晶、阮清鸳撰写的关于“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的多方行动”更是让我感觉到了民间环保组织“智慧做环保”的希望所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陈宏伟的“全国政协提案中的环境与资源问题”,首次对2008年初两会的“政协提案”作了简单的分析,结果足以让我倒吸十口凉气:原来,在将近五千件的提案中,只有一百多件提案与资源环境“正相关”,我们对环境的漠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由此心知肚明。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原生态”的,书上标的宣传语说这本书权威、前沿、原创,“权威”大概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原创”和“前沿”是肯定的,因为它浑身上下充满了草根性。现在人们喜欢谈论草根,喜欢以自己是草根为荣。其实从古到今,几乎所有人都有草根性,或者曾经是草根;从古到今,真正有品质的文化都是草根型的;从古到今,真正有生长能力和蔓延能力的思想也绝对来自于公众的自发。因为只有草才肯向上生长,因为只有草才能准确感知生命的各种苦痛。这大概是这本环境绿皮书越来越成为环境读品新宠的重要原因,当一本书辐射出公共利益的面相,当一本书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精神,当一本书有着强大的资源合作能力,那么,这本书的品质就一定比较纯粹。
打开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也许环保组织正在出现一种新的能力:与社会资源通力合作。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多种能量合流和互动的过程,合作的过程绝对不是简单地牵扯社会力量来环保组织当“志愿者”甚至苦力的过程,而是引导社会力量以正确的生态环保眼光去揭示问题、提供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环保组织本身的能量越来越被“社会识别系统”所品鉴和欣赏,所认同和接受的过程。
说起来自然之友已经成长十五年了,说起来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也算是在中国大地上探索实践十五年了。十五年似乎不足以让一个孩子长成大人,尤其是在当今对小孩过度保护的时候,人们成熟的时间越来越晚,人们担当个体生命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起始时间越来越晚,因此,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今天十五岁的小孩,可能相当于过去五岁的小孩。
但民间环保组织的生长环境确实是充分天然和野性的,因此,每一天都在催促他们在改善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