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注入渤海,在入海口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沉淀淤积,日积月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统计资料显示,从1855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都以近20平方公里的面积增长,成了近几百年来地球上新生陆地增长最快的地方,也成为中国国土面积最受人瞩目的增长点。
陈沉良任职于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针对黄河三角洲侵蚀状况的有关研究。2009年4月,该实验室对外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近30年以来,由于黄河入海所带泥沙急遽减少,黄河三角洲的淤积速率显著减慢,已经呈现出整体蚀退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黄河的“入海水量”正在逐年短缺。
“‘入海水量’是携带泥沙的主要媒介。上个世纪50~60年代,黄河每年的入海水量将近500亿吨,但90年代开始至今,这个数字已经不足150亿吨,整整减少了2/3。”陈沉良说,水量不足导致入海泥沙量急遽减少,上个世纪50~60年代,黄河的每年入海泥沙量达到12~13亿吨;到了80年代已经减至7~8亿吨;90年代更仅为2~3亿吨;从2000年到目前,已经只有2亿吨左右了。但事实上,黄河三角洲要维持现有的陆地状态,每年需要的入海泥沙量需要保持在3.5~4亿吨左右。
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三角洲的造陆运动开始急转直下,每年不仅不能新增陆地,原有的陆地也开始遭到侵蚀。根据地质勘查部门测算显示,199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正以每年平均7.2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蚀退。
与此同时,入海水量的减少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严重的土地盐渍化。位于黄河三角洲流域的东营市,当地人每栽一棵树都要先挖一个大坑,坑底铺上塑料布,垫上麦糠或者稻糠,然后再填上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拉来的土,精心护养,才能成活。
在黄河口左岸有个叫“一棵树油田”的地方,在30~40年以前还长满了柽柳和芦苇,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里变为盐碱滩,只剩下一棵无依无靠的老柳树。由于土壤的盐渍化,目前黄河三角洲的很多土地已经无法耕种,其地下水也几乎不可用。
除此之外,入海水量的减少也给整个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渤海平均水深18米,在环绕中国大陆的4大海中面积较小,只有77000平方公里左右,其总容量也不超过1730立方公里。由于黄河、辽河和海河等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渤海成为中国海水中盐度最低的海域。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是中国经济鱼类的主要产地,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
但近些年来渤海作为天然海水渔场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海内多为海蜇、毛虾等低营养级动物,原有的优质鱼类已经逐步被低质鱼类代替,种群结构日趋小型化、低质化、低龄化,一些大宗品种的洄游鱼类已经基本形不成鱼汛。据了解,渤海海域原有鱼类116种,如今已经减至不足60种,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对虾和小黄鱼,其产量分别由历史最高的4万吨和1.9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00吨左右和几十吨。
很多人都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元凶是海水污染,以及过度捕捞。但陈沉良告诉《北京科技报》,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黄河入海水量的减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玉银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坦承,目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要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对渤海海域及渔场造成的危害,但关于入海水量对渤海的影响的具体研究,还十分有限。但不可否认,渤海海域入海淡水的减少,对河口区域肯定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海内污染物的扩散。
陈沉良认为,黄河是渤海海域最大的入海河流,以前黄河携带大量的淡水注入渤海,从而保证渤海海水的盐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近年来,由于黄河入海水量的减少,渤海海水的盐度大大上升,已经影响到很多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的正常繁殖。目前在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鱼虾洄游产卵场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国家海洋局2009年1月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根据渤海海域多个监控区的监测结果,目前该海域重要经济生物的产卵场地大幅萎缩,渔业生物资源衰退严重。
“我们要保证渤海及渤海沿岸的生态,除了加大污染治理以外,还必须保证渤海海域的淡水供应。黄河作为最大的注入河流,如果入海水源不充足,渤海的生态环境将会很难得到恢复。”陈沉良表示,虽然气候对黄河水量的增减有着重要影响,但它不是主要元凶。黄河沿岸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的巨大需求量,才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而且这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水资源是由于无谓的浪费而被消耗掉的。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有效对策解决这种供需矛盾,黄河之水亟待有关部门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