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旅游局批准建设的以生态农业、体育健身、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开发项目“山水草堂奥体运动旅游主题公园”,却逐步变脸为高档别墅群。个别别墅占地近1亩,大部分别墅占地0.3亩左右。
自2001年这一项目立项、上马以来,虽然不断有群众举报、领导批示,违规行为至今仍未得到彻底查处。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谁为开发商改建别墅开了“绿灯”?又是谁充当了对抗陕西省政府“禁令”的保护伞?
所谓“山水草堂奥体运动旅游主题公园”,本身就可能是当地用来招摇的旗号。规划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奥体长廊区、时尚运动区、惊险运动区、科技运动区等8个主题园区,亦不过是开发商“变脸术”的前奏曲。
一些地方总是变着法儿抢占土地用于商业性开发,而“奥体”、“生态”、“休闲”、“科技”等仅仅是堂皇的招牌。无论如何,都难以摆脱“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招数。一旦获得省级政府审批,初始目的达到,那么“变脸”就开始了。
比如,当地政府分5次向开发商出让土地2309.94亩,用于建设“山水草堂农业生态园”或“以体育、生态为主的旅游公园用地”,均写明“不许改变用途,出让年限50年”。可在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时,当地的土管局却在土地用途一栏中添加了“房产”二字。早在2005年2月4日,陕西省西安市发改委就通过重新批复,将原项目调整为“旅游度假项目”,建设内容变更为“温泉会馆、会议服务、温泉洗浴、运动休闲、传统民居公寓以及必要的配套设施”,并将总建筑规模由9.6万平方米一下子“调整”为43万平方米。
在土地成为地方第二财政的普遍背景下,资源环境自然也就成了摇钱树。只是在省、市主要领导做出批示,并责成市、县政府严格监管,防止项目用地改变用途的情形下,仍坚持把“变脸”进行到底,以至于别墅群开发销售“五证齐全”,既见证了当地县政府一意孤行的执迷不悟,也见证了博弈政策以及对抗上级政府的蛮干力量。
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政绩观的谬误,依然把地方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之上,哪管“死后洪水滔天”;二是有集体研究,政府行为作为掩体,正因系集体研究,常常法不责众,也为一些地方政府壮了胆;三是其间难免权力寻租,官商勾结。
如今,一些地方环境污染的势头依然得不到遏制,正在于地方政府的无为乃至于对污染企业的有意庇护。全国侵占土地的违法案件,其主角也多为地方政府。一方面,地方利益正成为一匹不易驯服的烈马,在肆意践踏着我们的国土资源和环境生态;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权力正成为肆意扩张的力量,这种力量从过去的“唯上是从”变成了“我行我素”,以阴奉阳违的方式对抗党和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等战略决策。
这种博弈既不遮不掩,也十分强势,其根本的症结,仍在于查究问责不力,对于地方权力尚未能形成来自于人大等监督机构的监督制约。要扭转这一局面,使资源环境保护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加大问责和责任追究力度,要让地方官员的环保政绩与官帽挂起钩来,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