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源、北水源、吉家坊水源地,在张家口市,三大水源地日产水25万吨的能力使得市民们饮水无忧,且张家口市是我省饮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城市之一。
三大水源地供水充足且水质较好
北水源是张家口市历史最为悠久的水源地了,其建设于1939年,是当年侵华日军所建。该水源地主要利用地表水以及浅层水。该水源地主要分布于该市郊区的西沟及崇礼县的陶北营、乌拉哈达等三个区域,其日产水能力为5万吨,供应张家口市城区一半人口的饮水,在城市供水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家口市建设的第一个水源地则是吉家坊水源地,该水源地建于1979年,与北水源不同的是,来自该水源地的水均采自百米以下的深水井,日供水能力为5万吨。
相对来说,被称为南水源的腰占堡水源地则是张家口市历史最为短暂的水源地,该水源地建设于1992年,当时耗资达2亿元。南水源共建设了18眼深水井,日产水能力为15万吨。目前,腰占堡水源地与吉家坊水源混合供应市区另一半的城市饮用水。
记者了解到,张家口市市民每天的饮用水使用量约为七八万吨,远低于水源地的供水能力,因此,三大饮用水水源地为当地供应了充足的饮用水水源,且由于水源地多是深井水,水质较好。
水源地保护区划调整适应新形势
记者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张家口市原划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大多不能满足水源地安全取水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早在2007年,张家口市开展了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新核定工作。
这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重新调整,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污染防治,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张家口市环保局及相关部门依据已经完成的污染源调查报告,经过科学的计算,依照一定的技术规范进行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新核定、修改和划分工作,提出了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划分方案。
南水源地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腰占堡是张家口市郊区沈家屯镇的一个人口达3000人左右的大村,距离张家口主城区约有10余公里,村庄坐落于洋河边上。这里被称为张家口市的南水源。但是,近日记者在实地探访中却发现,南水源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在腰占堡村南侧的洋河边上看到,当地供水部门建设的共18眼深井机房一字排开,分布于洋河北侧,每个机房都戒备森严。供水机房紧挨着洋河,距离腰占堡的村落约有千米远。而就在机房附近,记者看到建设有大片的平房,走近一看,竟是一个养殖小区。
记者从养殖户处了解到,该养殖小区建设于2000年,养殖户大约有100余户。但是,由于经营不善,多年来,养殖小区一直难成气候。目前小区内大约仅有三分之一的养殖户还在经营,以养殖猪、羊、牛以及鸡等牲畜和家禽为主。
记者在小区内看到,养殖小区内的养殖户规模较小,大部分都是一户一个院落,院落内的正房用于养殖户进行居住,院内建有猪棚以及鸡舍等养殖设施。记者看到,该养殖小区几乎没有相应的管理,在养殖小区的街道上,一些牲畜的粪便被随意堆在街头,散发着恶臭。
针对此问题,记者致电张家口市供水总公司。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腰占堡养殖小区的问题,他们曾经打报告给市环保局。但是对于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现水源地上建养殖小区以及最早在何时给环保局打过报告等问题,相关人员却未予正面答复。
随后,记者就此事向张家口市环保局了解相关情况,该局自然科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一情况,并已经向政府打过报告,目前高新区政府正在对该养殖小区实施搬迁工作。由于记者在养殖小区采访时并未听到养殖户提及搬迁一事,对于该负责人的说法,记者表示质疑。本报也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情况。
■相关法规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家环保局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禁止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有害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