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污 见到成效 上调水价 众说纷纭

   “三河三湖”的治理获得阶段性成果,引起了本周媒体的关注,并展开了分析总结式的报道。城市自来水涨价声四起,媒体也立即进行了报道。中新天津生态城贯穿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受到了不少媒体的注意。
  “三河三湖”治理有成效
  “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流域如何遏制污染?本周不少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各地污染防控的狠招,其中的一些地方特色和经验值得回味与借鉴。
  淮河治理重规划,江苏全面抓落实。据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省在狠抓太湖治理的同时,全面落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十一五”以来,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提前一年完成关闭小化工3年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了56项治理工程,重点加大奎河、沛沿河综合整治力度;加强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市县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去年各地政府用于治淮工程的新增投入达25亿元;苏中、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形成监察能力,流域147家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了自动监控装置。
  海河治理有新招。据人民日报报道,山东省小清河、海河两个流域开始执行同一污染物排放标准。至此,山东省除半岛流域外,小清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的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统一的标准。
  辽河治理狠抓监管,基本扭转了辽河水恶化的趋势。据中国企业报报道,3年过去,“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卫星图谱上可以看到,近年辽宁省境内沈阳康平卧龙湖湿地、盘锦市湿地的面积在逐年扩大。为改善辽河水,辽宁省探索了八大城市联席会议制度、红黄警戒线制度、生态补偿制等制度对辽河流域实施全面监控,仅去年就关闭了417家造纸厂。另外,整治了67家印染企业。
  巢湖治理乘胜前进。据安徽电视台报道,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认为,巢湖治理成效明显,但要继续抓紧抓好。长江岸线资源宝贵,一定要做到谋定而后动,尤其要在产业结构上做好统筹规划。
  滇池治理重视生态工程的实施。据新华网报道,一项再造“滇池之肾”的生态工程正在昆明实施。昆明日报说,为实现渔业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今年滇池开湖捕鱼与往年一样,持捕捞证者方能捕鱼。
  太湖治理强化环境监测。人民网说,苏南沿太湖流域年底前还将建成55个水站,以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工作。
  城市水价“涨”声四起
  从去年年底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陆续加入了自来水涨价的大合唱。尤其最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媒体踊跃报道。
  对该不该涨,齐鲁晚报刊载了各方的意见:赞成涨价者认为不能因为有人喝不起水就不提高水价,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水价处在中下水平。反对涨价者认为,提高水价不能伤害穷人利益,不能因为高收入者受低水价的“资助”,就要提高水价。原因很简单:提价对高收入者而言,区区几角钱的水价“差价”,无关痛痒。但是,提价对购买力十分有限的弱势群体而言,却要“伤筋动骨”,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新京报评论道,明确水价机制比涨价更重要。如果价格机制完善,合理提高水价的确可以起到调节居民用水的作用。但在经营垄断、成本模糊和价格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涨价不但不能达到节约用水的公共政策目标,反而成为企业转嫁不合理成本的借口。从节水的视角看,国家推行水价改革的关键依然是合理确定成本,对管网漏损等成本一定要让企业自己承担,而不能转嫁。
  CCTV《新闻1+1》报道了新闻观察员的观点说,水价上调,首先需要挤掉上调过程中的“水分”。不能把节约当成筐,把涨价往里装,提高市民节水意识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节约资源作为提价的理由。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以提价方式弥补亏损,难以让人心悦诚服。
  南方日报在报道“全国水价普涨,广东上涨趋势不可避免”时转载了一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认为,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导致目前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尽管我们水价并不到位,但考虑到自来水的提供仍属于公共服务,不能一涨了事。
  深圳特区报也发表了署名文章,认为水价成本应向社会公开,水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能仅由供水企业说了算。水企亏损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削减不合理成本,而不是把负担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上涨容易引发公众的质疑。
  中新生态城新在哪里
  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已经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根据规划,这座未来之城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据今晚报7月20日报道,中新天津生态城将以“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的理念,打造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发展的样板。
  每日新报说,生态城确定了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的22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的4条引导性指标,作为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其中,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等指标接近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水平,为生态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今晚报认为,中新生态城不仅要建成宜居的生态之城,更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创新之城。其确定了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产业。
  北方网说,天津建设生态城市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国家确定的天津市城市定位;第二个时间段是到2050年或更长一些,使整个天津的生态系统得到更好的恢复,包括水生态、生物的多样性、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都会有比较大的改观。
  人民网称,7月19日,天津市规划展览馆规划公示区迎来参观高峰。天津市围绕国家对天津生态城市的定位,编制的天津市生态布局规划方案,将生态布局更好融入京津冀区域大生态体系中,引起广泛关注,市民纷纷叫好。
  此外,本周媒体还在其他方面进行环境报道。沈阳晚报推出题为“辽宁:不缴污水处理费的单位和个人最高罚3万”报道;经济日报说,“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积极效应显现;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题为“资源税改革:博弈、平衡与抉择”报道;人民日报“外媒摘要”刊载的摘自日本《朝日新闻》消息说,中国热心应对气候变化。从全世界角度看,中国制定了很高的节能目标和开发自然能源的目标。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优等生。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9-07-29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