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污控流臭河变乐园

    昔日人们需掩鼻而过的海门河、圩角河,如今成了江苏省海门市市民休闲垂钓的乐园。据监测,这两条河断面溶解氧指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这是海门市“补水截污”综合整治水环境取得的成效。
  海门市地处长江入海口,被誉为“东方泽国”,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成网络状。长期以来,海门的用水主要通过通吕运河从长江引水。受入海口海水倒灌咸潮的影响,沿江沿河闸坝基本处于闭合状态,由于环境容量较小,通潮换水不畅,导致内河水质状况不够稳定,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为解决这一困境,海门打出了一套“截污控流”的“组合拳”。
  应急补水引清挤污
  2009年3月,根据沿江潮汐和沿海地区水质情况,海门市启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引淡排咸生态补水工程,涉及通吕运河、海门河、圩角河等12条河流。
  此次补水是从通吕运河引入长江水,利用高低水位差挤压内河水外排。截至4月底,全市共实施了12次大换水,全面置换内河水,实现引清挤污,重现了河道自然景观。
  为防止补水期间污染企业偷排、直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海门市环保局定人定点对重点污染源加大检查频次,及时做好预警,防止发生因饮用水源污染而造成停水事件。
  生态补水有效改善了枯水期以来的死水水质。海门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补水后海门市境内水质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特别是海门河、圩角河断面的溶解氧指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控源截污清洁水源
  为确保沟河碧水长流,海门市提出了“三个进一步”的目标,即进一步加大河道疏浚和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建设清洁水源;进一步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确保河道内无白色漂浮物、障碍物,无水草覆盖,河岸无垃圾杂物;进一步加快全市污水管网和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2009年5月初,海门市建立了“保洁服务中心”,制定了河道保洁标准,采取责任河段蹲点及巡查式保洁的措施,要求河面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30分钟,全面提高河道环境卫生作业质量。
  据统计,2005~2008年,全市投入资金3.99亿元,累计疏浚县、乡级河道110条,疏浚村庄河塘1.1万多条(个)。在对主城区河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的同时,海门市还对沿河266个排污口设置截污设施,通过收集管网集中输送到市污水处理中心治理。在苏北率先彻底解决了城区水系污染问题。
  近3年来,海门市共投入10多亿元,对全市所有乡镇和园区的污水实现治理。2008年,在海门市污染处理中心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海门市新建灵甸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滨海污水处理厂3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实施了“二纵一横”区域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建成了海门东西部水域截污管网一期工程,有效提升了当地水环境质量。2009年6月中旬,海门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
  为解决偏远乡镇污水难以进入全市区域污水治理管网的问题,海门市建设了树勋镇和万年镇两个小型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对5个百户农村集中居住区,开展了农村百户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示范项目建设。
  专项整治深度治污
  为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海门市从环保准入、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数字环境监控治污等方面下足工夫。
  在环保准入方面,不断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2008年,海门市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否决了40多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2009年,海门市再次抬高环保准入门槛,市政府规定,园区引进项目的投资规模须在1亿元以上,利用江海岸线及其陆域腹地的项目,投资规模须超过10亿元或1亿美元。
  在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方面,海门市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抓手,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重点对化工、造纸、电镀等行业进行环境专项整治,取缔和关停了“十五小”污染企业40家,对125家工业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新增污染治理设施128套,累计投入近6800万元。2009年7月中旬,通吕运河海门段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将利用两年时间对沿河污水排放口实行专项整治,督促排污企业达标排放,改善水环境。海门市还要求地处居民集中区、饮用水源控制区等重点区域及周边安全距离不足的化工企业,在2010年底前必须搬迁入园。否则,将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实施关停。
  在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面,海门市在印染、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依法加大清洁生产实施力度,全面督促企业实施“零排放”工程。为鼓励印染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制定了污染治理补助政策,按企业中水回用能力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助,鼓励印染企业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同时,海门市推出污水进网企业单位排污费月度排行榜,用环境成本倒逼企业走提质增效、节能减排新路。“激励”与“倒逼”双管齐下,全市印染企业纷纷实施中水回用工程,重点规范清污分流、处理、回用3个环节。
  在数字环境监控治污方面,海门市开展了污染源远程联网监控系统建设,对废水污染治理设施开展自动化管理,实现实时监控。目前,全市61家重污染企业进入远程联网监控系统。同时,海门市不断扩大监控覆盖面,明确凡列入每年限期治理和“三同时”建设的单位必须进入联网监控系统。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监控措施,海门市近年来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基本保持在100%。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9-08-04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