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居民区7000人搬迁减少污染源

2009年9月21日CCTV《今日说法》播出《小撒印象――西湖》,以下为节目实录

    记者:李静

    编辑:李静

    摄像:李政林

    主持人:撒贝宁

    嘉宾:无

    简介:主持人撒贝宁从今天开始将带您走进祖国的东西南北,用他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几十年来各地发展变迁背后的故事,第一战就是美丽的西湖,那么在西湖边小撒又能带给您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呢?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今日说法》为您特别推出的“小撒印象”,从今天起小撒将带您前往祖国的东西南北,用法律的视角去关注一个城市发展变迁背后的故事,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杭州,在这座桥下是美丽的西湖,(西湖)能够带给我们关于杭州的怎样的第一印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杭州古称钱唐是我国7大古都之一,吴越国和南宋王朝都曾经建都杭州,千百年来人们在享受人间天堂美景的同时也在不断治理和保护着它的一草一木。今天,西湖边上这个叫圣塘闸的小亭子就记录着人们治理杭州保护西湖的一段佳话。

    主持人:1000多年前,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相当于今天的市长,白居易在这儿当了3年的市长还留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现在就刻在圣塘闸的这面墙上,很多游客都会来读,名字叫《钱唐湖石记》。看上去好像是一篇游记之类的,但实际上它应该说是当年白居易在这儿当了3年市长之后的一篇“政府工作报告”。你看,第一句话就是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刺史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市长”,这四条全部写在了这里,那就是关于西湖的保护和整治的问题。当然了这篇文章留在这儿,实际上也是白居易为了给后人保护西湖留下一些珍贵的重要的历史资料,其实不光是给刺史看的,直到今天为止所有关注西湖的人仍然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读到西湖和这座城市之间的利害关系,就像白居易在最后说的这样,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诗人苏东坡在白居易之后也曾经在杭州任市长,不仅非常注重对西湖的疏浚治理而且还留下了对西湖如此的赞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西湖在2003年却被媒体宣布“死了”,因为2003年6月5日,国家环保局发布了一份环境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杭州西湖的水质被列为了劣五类水。按照水质的分类:一类为最好,五类为最差,达不到五类的统称为劣五类,这是几张拍摄于2002年的西湖照片,那时的西湖不仅污水横流而且还散发着一股臭气。当时由于西湖边的居民区、工厂、单位不断侵占西湖的水域面积,私搭乱建,而且生活垃圾常年向湖中排放使这个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湖丧失了生机与活力。摆在管理部门和杭州市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让西湖彻底“死掉”要么拯救西湖,最终人们选择了后者,一场拯救西湖的综合治理工程在2002年开始了。

    首先,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拆迁,杭州人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要用300天还西湖300年。就是要用300天的时间把西湖边的一些单位、居民区搬迁走,使西湖的水域面积恢复到300年前明末清初时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如今有7000多人都搬离了西湖,而西湖的水域面积也增加了0.9平方公里,基本恢复到了300年前的水平。

    通过搬迁减少了西湖的污染源,但是这个已经将近2000岁的西湖早已经失去了自身净化的功能,为了彻底改善西湖的水质,西湖管委会在2004年采用了给西湖换水的方案,每天通过水的循环流动,这样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把西湖水循环换一次,那么经过改造现如今西湖的水质究竟怎么样了呢?

    主持人:您印象中今天这个西湖的水质怎么样?

    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今天的水质跟过去比,跟过去比那是不好比了已经是。其实我们就是出水口进来的水跟矿泉水对比起来,完全跟矿泉水的颜色、色泽是一样的,分不清了已经是。

    主持人:刚才咱们这儿的同志跟我说你到了入水口那儿用这个瓶子取点水,然后可以和矿泉水相比较一下,用肉眼你真的分辨不出来哪个是矿泉水哪个是湖水。我有点不太相信,这是还剩下最后一点矿泉水,我把它喝完,然后这瓶是没开封的矿泉水,我们试试看。还真是不服不行,基本上我不知道在镜头里怎么样,反正我现在拿肉眼看,除了这里面有一些微小的颗粒之外,从颜色上来讲基本上这个水质让人还是很满意的。

    今天的西湖与2002年相比已经彻底“活了”过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西湖的水质已经接近饮用水的标准了,达到了三类水的标准。不仅如此,为了达到环保的要求。目前,西湖上废除了有污染的、烧柴油的游船,而全部改为电动和手摇的游船了。

    主持人:刚才那艘船,光制冷的空调的一支棒就要十多万块钱,过去可能都是柴油发电机或者什么来供电,所以现在不允许烧油了,它怎么能够提供空调足够的电力?这个棒光是给空调提供能源的这个棒十几万一支啊,就是为了让游客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保的环境里游览。但是这个船价、票价是不是相应也贵了?

 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不贵的还是原来的价格,还是这个价格。

    无论是对西湖的管理部门还是对于杭州的市民来讲,今天能有如此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因为他们明白城市的活力、西湖的重生都源于水。然而2005年,一则《印象西湖》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要在西湖上落户的消息再次让杭州市民的神经紧张了起来。西湖好不容易回到老百姓的手中,现在会不会又把这块地方从老百姓手中夺过去,所以当时老百姓关注度比较高的是这个。

    据了解《印象西湖》实景演出项目是由张艺谋执导,演出所占用的区域是西湖的岳湖景区,紧邻西湖著名的苏堤、赵公桥等景点,实景演出就是要在真实的场景中为观众营造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按照导演组的设计,整场演出演员要在湖中踏水而舞,在灯光、音乐共同营造的虚无缥缈的意境中,为人们演绎着许仙与白娘子从相见、相爱到离别的凄美爱情故事。对于这个项目,导演组觉得他们不是要破坏西湖,而是要弥补杭州这样一个旅游城市晚间的空白,也是为人们呈现西湖的另一种美。

    印象西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称:其实我们是把西湖最美的东西采撷出来,用打包的方式晚间呈现了一台晚间的盛宴。

    按照导演组的设想,这样一个项目无论是对项目组还是对西湖、对杭州来讲都是双赢的,然而对于这样的设计人们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观众:就觉得放在西湖里进行这样大型的演出,它会怎么样去设计这个舞台,如果说是脱离了西湖这个环境,这样的舞台布置会不会破坏原有西湖的美感?压力主要是在人文环境上面,就害怕这个演出会影响人文环境。

    大家对于这个项目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样的实景演出是否会破坏西湖原有的人文景观?第二,整个舞台都搭建在湖中心,演员踏水而舞这样是否会对西湖的水质造成污染?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我们要在西湖动一点土,搞什么景点或是恢复什么东西,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老百姓满不满意,最终我们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老百姓,老百姓不满意,我们就要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整改。

    其实在杭州不光是《印象西湖》,对于西湖的一草一木如果改变了都要征求市民的意见,这叫“问计于民”。而这项政策是在2002年整治西湖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在杭州对于西湖的治理不仅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而且还要有民众的参与。第一步,项目是否成立,要经过市民的审查。第二步,项目的实施方案,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三步,将收集到的意见,反馈给相关负责单位。第四步,相关负责单位吸纳市民意见并进行修改。而这次《印象西湖》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当然更要“问计于民”了。

    这种方案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间,民主是一种软性的保护,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民众参与决策,本身是法治化健全过程中间必要的一个步骤。

    面对着管理部门的监督,面对着市民的质疑,《印象西湖》项目组似乎也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从2005年到2008年3月,整整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印象西湖》项目才正式与观众见面,首先为了不破坏西湖景区的原貌,《印象西湖》项目组白天将所有的东西全部隐藏起来,这个停车场到晚上就是看台的位置,白天观众座椅都隐藏在一个大的仓库里,这片宁静的湖面到晚上就是演出的舞台,而白天游客依然可以在湖面上悠然自得地划船,而对于所有的这一切,《印象西湖》项目组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项目组说其实他们是个水下舞台,大家从岸上从观众席看,感觉所有的演员都在水上漂着,就更增加了演出的这种神秘感和美感,他们说借用西湖两小时,所谓借用西湖两小时指的是什么呢?岳湖白天依旧是原样,等到了晚上工作人员开始工作,用一个小时时间把准备工作做好,把帐幔围起来,舞台从下面升起来,白天舞台沉到湖底,湖面上依然可以跑船,等到晚间整个舞台上升到水下3厘米,演员就可以踏水而舞。你看那些演员,对所以它解决了一个舞台的问题,然后灯光音响你看全部坐着船出来的。

    虽然《印象西湖》项目组用“隐身术”解决了一个难题,但是整场演出活动都是在湖中进行的,而他们又是如何避免对西湖的水质造成污染的呢?

    项目组说他们使用的这些材料,也都不会对湖水产生影响,这是当初要在西湖上立这个项目的前提,首先环保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剑,环保通得过的情况下再来完成,有可能震撼人的创意。

    为了达到环保的要求,《印象西湖》项目已经投资了上亿元,而目前每天晚上给人们呈现的,这场美仑美奂的实景演出也已经成为了杭州吸引游客的一张“金名片”,这项双赢的项目不仅没有破坏西湖,而且让这个2000多年的西湖在今天焕发出了更强的生机与活力。有人说西湖的美美在自然也美在规划,西湖的发展变迁也印证了城市法治的发展变化。2004年6月16日,《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条例》修订实施;2004年8月1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出台;2005年6月16日,《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管理办法》实施。

    我们可以看到对面这条白堤西湖非常著名的景观之一,得名于白居易,那个时候白居易当杭州市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惩罚的制度,就如果说是违法的是穷人的话,那你违法之后为了惩罚你必须到西湖边种树。如果违法的是富人那么必须要罚你(出资)在西湖底下清淤泥。为了保持西湖底下的干净,所以在这样一些举措之下应该说白居易当市长的那几年西湖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能在西湖边看到很多这样的参天古木,当然了我们不知道哪些树是白居易那个年代种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这些树都是在保护西湖这样一个理念之下,由生活在这儿的一代一代的西湖人留下来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哪一棵树是白居易那个年代所留下的,但是在今天,有一个人和一棵树的故事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傅拥军,杭州《都市快报》的摄影记者,2000年来到杭州工作便爱上了这个城市。2008年由他拍摄的《西湖边的一棵树》获得了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自然类二等奖。就是这一组作品中,春夏秋冬、这棵树的花开花谢都在里面,这一组拍摄用了3年多时间。傅拥军说一直在拍的其实并不是说得奖了之后就不拍了,他觉得不光是这棵树也希望用的镜头,把杭州西湖最美的这种环境包括人和环境之间最和谐的这种关系留在镜头里,然后告诉所有的人。

    主持人:今天我们绕西湖转了整整一圈,但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湖,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湖和这座城市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关系,我们更看到的了这个城市的管理者的一种法治的智慧,那就是这里的每一项决策都让民众的声音和意愿参与其中,我想有了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未来这个城市一定会更加美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小撒印象”,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9-09-25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