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将增加 科学家建议采取"无悔"策略

    新华网上海12月5日电(记者杨金志、张建松)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最近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研究显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专家建议,对这一变化趋势要尽早采取“无悔”策略。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是我国首部以大流域尺度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报告。报告指出,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年―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年―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报告预测,在未来50年里,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2℃。 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这一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长江湿地的影响最为明显。气候变化导致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温升高和水位下降已经威胁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报告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即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他说:“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无悔”策略后,其次可采取“顺便”策略,在其他经济社会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中兼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再次要重视“本土经验”,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加以提炼、总结、完善与推广,降低“误适应”的风险;此外,还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未来要及时地调整与完善现有的适应性对策。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编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20余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9-12-08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