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闫艳 李玉芳 记者 高杰
江苏省宜兴市位于太湖上游,污水处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全市居民的生活,也影响着太湖的治理工作。近年来,宜兴市始终把保护水资源、呵护水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2007年和2008年,宜兴市掀起了污水处理设施大规模建设的热潮,新建污水主管网500多公里,使污水主管网总长达到900公里,覆盖城区及所有乡镇建成区,污水处理厂增加到13座,总处理能力达每天17.25万吨。
为加快覆盖全市城乡的污水收集体系建设,今年,宜兴市在已有污水处理厂管网体系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以入湖河道两侧、工业园区、主要风景旅游区及中心集镇区等为重点,实施150公里污水主管网工程,目前已完成130多公里。截至目前,全市污水主管网总长达到1050公里,污水主管网全面联通到各镇建成区和主要工业集中区,覆盖全市城乡的污水收集主框架搭建完成。同时,为确保全市污水主管网体系贯通运行,实施了主要污水通道联通工程,加快完成万石、南漕、梅家渎等10个节点泵站的建设。目前,宜兴市11个污水处理区域实现了全贯通运行,为各地提高污水收集率提供了保障,也为更大范围内的污水纳管打下了基础。
设立减排奖励资金
有力助推截污控源
为了不断推进截污控源工作进程,确保年度减排目标实现,宜兴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的考核激励意见,确定设立市级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奖励资金,由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完成减排任务的部门、镇、园区、街道,按照化学需氧量每吨500元、二氧化硫每吨50元的标准实施专项奖励。
宜兴市还推出了保证金制度。宜兴市政府每年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书的形式,把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园区、街道)、各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同时,依据市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对各镇、园区、街道和相关部门收取10万元污染减排保证金。污染减排保证金每年年底经严格考核后,给予返还或扣留。
对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宜兴市政府在建设项目审批、用地指标、污染治理资金补助、绿色金融信贷等方面予以倾斜。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取消一切环境扶持优惠政策和评先创优资格;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部门,实施责任追究和评先创优“一票否决”,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做出书面检查;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镇、园区、街道,除实施责任追究,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做出书面检查外,扣除年度综合考评分8分,并对辖区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实施“区域限批”。
城区污水集中纳管
处理标准实现升级
为全面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改善太湖水环境,宜兴市适时推出有力措施,扩大截污能力,限制氮磷排放。首先,全面加快了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工作力度,加大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宜兴市清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6月提前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配套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主干道及小区支管道已达300公里,服务区域面积约30平方公里,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1.8%。
另外,宜兴市编制了全市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以BOT+TOT+BT模式实行国内外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实力雄厚、诚信负责的投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全市污水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环境基础设施全覆盖。去年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脱氮除磷工程改造,确保出水达到新的排放标准。
同时,宜兴市先后完成了城南9个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成了海德名园、今日星城二期等23个新建小区75万平米建筑面积的污水管网工程,日增加污水收集量7300吨。此外,总计日污水量约为300吨的企事业单位等零星散户的污水也实现了集中纳管。在老城区主管网建设上,1500米长的东西庙巷、解放路中段等老城区污水主管网建设工程已完工;总长11公里、覆盖面积70万平方米的蛟桥河区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到年底可实现日收集生活污水4000吨。
建立工程监管网络
加快管网建设进度
为了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提升截污控源的水平,宜兴市大力开展“513”工程,实施500万平方米老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1万户排污单位污水纳管接入,力争全市每天再增加3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量。同时,在每个乡镇建造1~2处农户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城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70%。
同时,宜兴市专门组建了管网公司,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铺设管网,定点采购原材料,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严格实行水务工程招标准入制,对招标对象优中选精,杜绝恶意串标、假借资质等行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污水管网建设的规范性管理制度,对工程管理和监理队伍进行全面整合与培训,确保工程现场管理到位、过程监理不缺位。建立健全施工单位自检、工程监理、现场管理、跟踪审计等监管网络,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区群众参与监督,实现工程建设的全面监管。这种由专业公司、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施工和管理的模式,已经被周边县市广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