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由于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里也是中国八大沙漠区之一,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2亿亩,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不过,这种现象正随着中国政府对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降雨量的逐年增多而发生改变。
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正在趋缓,2007年的土地荒漠化面积较2000年以前缩减了2.7%。而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业局提供的也数字显示,柴达木盆地内森林覆盖率已由2000年初的0.84%增长到现在的2.06%,沙化土地也以每年2.7%的速度逆转。
现在来到德令哈市尕海镇,道路两侧的树木已经成林,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的入侵。“现在就算刮起大风,也不会漫天黄沙了。”市民张德明说。
随着植被情况的好转,柴达木盆地北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种群的数量较以前显著增加,岩羊、棕熊等过去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数量明显恢复。
“过去德令哈市的鸟类只有20多种,现在已增加到68种。”德令哈市林业局陈小军说:“在德令哈周边一些湖泊周边,天鹅、野鸭等鸟类随处可见。”
在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的格尔木市,近期甚至还发生了棕熊进城伤人事件。“这是几十年没发生过的事。”海西州林业局副局长井建青说,不仅仅是棕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等动物数量也大幅增加,它们进入牧民的草场,与家畜争夺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