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
中国的“抢水”大战正在多方位展开。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自上游三峡蓄水致长江来
水量减少后,水资源矛盾日增。近日江西拟在第一大淡水湖江西鄱阳湖上建大坝(一说为闸),减缓该湖蓄水量的剧烈变化,解决当地用水困扰;但经鄱阳湖注入长江的水量占长江径流量的15.6%,这无法不让其它省份忧心用水受影响,强烈质疑江西构想。
而北京16日的听证会确定居民用水价格大涨近四分之一的基调,似乎又一次印证了涨水价这一今年“无法阻挡的大势”,且密集的与民“抢水”战无不冠以同样理由: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无论是哪一种“抢水”,都指向一个严峻事实:中国水资源短缺情况日益沉重――1999年的统计数字已显示,中国600多座城市中六成缺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亿元。而作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早在2007年已向国民预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可用水资源到2030年可能耗尽。 问题是,截水和涨价,能真正改变中国整体水资源日趋短缺的现状吗?很明显,前者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不影响大局;后者提高用水成本,诚然能抑制部分需求,但相比石油需求受工业生产影响时有波动,水作为工农业及人类生存必需品,刚性需求一直增长,决定了这种价格调节规律的效果有限。
何况,眼下中国水资源的税费改革尚未进行,涨价只是多给供水企业交“水费”而非给国库交“水税”,并非真正攸关提升水资源价值,更无助于官方增加保护水资源的资金――故而中国每每调整水价必受民间强烈质疑。
资源稀缺性,决定了水没有替代品。而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则是一个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早有人预言“21世纪人类将为水而战”。任何政府,为了不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都需要从全民、全人类的视野出发,规划长效应对之策,而不是乱寻短期看似有用的“救命稻草”。
一个涉及全人类的大工程,自然需要从个人做起,建设节水型社会可谓最根本出路。而要强化社会节水意识,不动用争议颇大的涨价招数,政府也还有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多项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