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关中“下水道”变身“生态长廊”

  新华网西安1月7日电(陈钢、常玉洁)在渭河下游陕西潼关段,捕鱼人张根民近日捕到了一条6公斤重的鲶鱼。“这两年渭河水越来越清,鱼也越来越多。”他说,“我这‘失业’多年的捕鱼人又有机会干老本行了。”

    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自西向东横贯关中的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灌溉着1400万亩良田,流域内聚集着陕西省64%的人口。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渭河遭遇了污浊不堪、来水剧减、下游防洪能力薄弱的危机。经过近年治理,如今捕鱼人重回渭河边,生动地显示了渭河由关中“下水道”重新成为“生态长廊”的喜人变迁。

    渭河水20世纪60年代可以淘米洗菜,70年代可以洗衣灌溉,到2000年左右已是鱼虾不再。记者2003年沿渭河采访时,河道里随处可见黑黄色、泛着泡沫、散发着臭味的污水。而到2009年冬天采访时,尽管渭河水流量不大,也几乎看不到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子。

    据陕西省环保厅介绍,近几年来,陕西省坚持在渭河流域不新上重污染项目,大力压缩高污染行业,造纸企业由190多家减少为60家,已建成运行37个污水处理厂。2010年底之前,全流域54个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建成,城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0%以上。

    环保部门对渭河潼关出陕断面监测表明,渭河水质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下降,沣河、涝河等原来污染严重的部分渭河支流已恢复自然河流生态。

    基本的水流是河流“健康生命”的体现,然而在2000年左右,渭河来水量减少,最枯流量竟只有每秒1立方米,断流现象时有发生。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党委书记周峰说,2006年以来,陕西省通过“渭河水量调度”科学管理水资源,即使在枯水季节,也基本保证了渭河下游华县水文站最小流量不低于每秒12立方米的要求,达到了黄河水量调度断面流量控制要求。

    陕西省还通过水资源科学配置确保渭河水量。渭河东线调水“引乾济石”工程已建成通水,西线调水“引红济石”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再加上正在前期准备的“引汉济渭”工程,将从根本上改变渭河水资源短缺矛盾和生态环境压力。

    周峰说,近10年来,渭河流域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660多万亩,渭河下游实测的输沙量呈逐年减少趋势。近两年来,陕西省还投资4000多万元,在渭河近堤栽植了500多公里的绿化林带和下游160多公里的堤顶行道林带,为渭河镶起了“绿边”。

    渭河下游河床抬高,过洪能力锐减,一直是陕西防汛的“心腹之患”,2003年8月的洪灾中,渭河下游干堤、支堤出现11处决口,给渭南市造成了巨大损失。经过此后的灾后重建、加固堤防,渭河下游干、支流防洪标准大大提高,2005年的渭河洪水流量尽管高于2003年,却未出现决口。

    周峰说:“近几年来,渭河沿岸宝鸡、咸阳、西安相继启动建设渭河城区段治理,使渭河治理从单纯的防洪向美化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一些河段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美景,使这条横贯关中的生态长廊更为亮丽。”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0-01-11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