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14日电 (记者张展鹏)无锡市农业委员会近日在蠡湖放流了30万尾小鱼,其中3500条鲢鳙鱼体内被植入高科技芯片,可精细测量蠡湖生态环境,为太湖水质总体监测提供量化依据,这是物联技术首次“联姻”净水渔业。
芯片用来记录鱼的放流时间、放流地点、放流时鱼身体状况等初始信息。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扫描芯片,就可找到初始数据,以此研究蠡湖鱼类的生存状态、环境变化对鱼的影响等,还可通过鱼类身体重量变化算出吃掉的蓝藻,精细测量出蠡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此项技术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从美国进口,已试用成功,是项成熟技术。
据了解,鲢鳙鱼属滤食性鱼类,能大量摄食藻类,对净化水质、促进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一条鱼每生长1公斤,就须吞食100至150公斤鲜蓝藻。所以,此次无锡增殖放流仍以鲢鳙鱼为主,同时补充放入特色鱼类和贝类,所有放流鱼种均经过水产部门的检验检疫。
2007年无锡曾发生造成饮用水污染的太湖蓝藻事件。多年来无锡通过多种办法对抗太湖蓝藻,除关闭数千家污染工厂外,还引进长江水改善太湖水质。近年来,在太湖的内湖――蠡湖投放各类鱼种104万尾,贝类56万公斤。来自该市15个监测点的数据显示,去年蠡湖蓝藻数量下降28%,“以鱼养水”战略初显生态效益。
无锡市农委渔政处人员提醒市民,蠡湖内常年禁捕,除政府统一行动外,市民不得私自捕捞。净水鱼能有效改善水质环境,此次植入芯片的“标记鱼”更是身负重任,市民要自觉保护这些治水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