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模式 突出新特色 走出新路子

    中国环境报记者 熊志强 南昌报道 江西省委、省政府日前举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讲话中指出,鄱阳湖水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标志。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蓄洪水能力,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苏荣要求,要着眼于保护好“一湖清水”,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绝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重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同时,要在大力推进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加强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即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要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家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使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苏荣特别强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把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要突出发展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发展旅游商贸等,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加快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积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率先建立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适应未来趋势的体制机制和开放环境。要深入研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问题,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考察班子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要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在讲话时指出,围绕保护和建设好江西的生态环境,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抓好“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今年要全面完成85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并投入运营,力争10个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继续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的目标。继续抓好以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的农村清洁工程,力争2/3的县城基本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3年内实现全省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抓好“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今年主要河流及鄱阳湖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5%,五河及东江源头保护区内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二是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力度。今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43.4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57万吨以内。坚持防治并举,实行最严格的污染防治政策,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吴新雄强调,要围绕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抓好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成果的落实,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为目标,全面推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作用,按照加快推进城市群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构筑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江西省委副书记王宪魁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并认真贯彻落实。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0-02-03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