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江河水,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地处黑龙江西部的大庆市,多年平均降水量440毫米,蒸发量1600毫米,农业生产“十年九旱”。然而在去年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大庆市有73万亩玉米平均亩产高达2000斤,比正常年份还高出1000多斤。
大旱之年如何增产?大庆市水务局副局长尹兆合一语道出“天机”,大庆市73万亩玉米增产的“秘诀”,就是推广了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尹兆合告诉记者,大庆市玉米种植面积占旱田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每当遭遇伏旱,普通喷灌工程作用明显受限。而使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平均亩产2000斤,亩纯收入比大田直播玉米增加414元。
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陆兵告诉记者,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让“北大仓”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全省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水田、旱涝保收田面积,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田。
隆冬时节的黑土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就是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在龙头桥灌区、江川灌区、梧桐河灌区等大型灌区的工地仍旧机械轰鸣、人头攒动,紧张的冬季施工正全力为下游地区春灌作准备。
陆兵告诉记者,黑龙江省目前已规划了三江平原大中型灌区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工程等一系列与千亿斤粮食产能息息相关的水利工程。仅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建成后,就可提高粮食产量5亿斤。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使“北大仓”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将使黑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大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