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创新助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2009年以来,区域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跃升至国家的战略层面。迄今为止,已经有包括《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内的十三个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数量几乎是过去四年的总和,应该说,如此数量的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台,首先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更多的区域增长极,进而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但从更深层次看,这些规划却不仅仅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以点带面,扭转我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纵观已出台的区域规划,无一例外,均是建立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强调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为主线,重视挖掘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的发展导向,显然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所需要的,与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因此,任何经济区域要想在当前的区域竞争格局中率先突破,就必须切实贯彻上述发展思路,突出比较优势,探索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路径。从这个角度而言,黄河三角洲开发定位于“高效生态”,显然更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必须在“高效生态”上做文章。

  目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全面推开,作为一个全新的实践,必然存在诸多需要探索和破解的问题。“高效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资源生产率,准入门槛更为严格,对技术和设备要求更高,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比较大;同时,高效生态经济对资源和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金融制度安排促进生态补偿和节能减排。因此,针对这些特点,金融系统应该在金融制度、服务方式、交易工具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有效满足黄三角开发建设的需要。

  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率。金融部门既要服务黄河三角洲建设,又要避免资金的盲目投入、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提高投融资效率。按照规划的要求,合理组织和配置金融资本在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分布。增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实力,重点投资于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扶持具有科技含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企业,支持重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尝试重点为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针对高效生态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研究、构建生态环保的金融补偿机制。金融部门应运用资金、信用、市场等手段,通过信贷投向和环保金融工具的创新,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并推动区内工业体系的节能减排。可以探索排污权益交易和节能量指标交易,以市场化的机制和金融化的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支持节能环保企业技术转让、人才引进等;尝试利用转让减排量形成的清洁发展基金等形式扶持监督企业升级改造。

  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实现政策性保险、财政贴息和银行信贷的有效结合。支持区内符合“高效生态”条件的企业发展,地方政府、银行业机构和企业要共同努力创建区内的良好生态环境,为金融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金融支持高效生态经济,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0-05-11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