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份开始,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治理中华鼢鼠对草原生态的危害。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灭鼠不使用会带来二次污染的毒药,而是采用人工弓箭捕杀的方式。
“以前我们也采取过投放毒饵的办法,但是那个方式不好,容易造成对大自然的二次污染。现在我们对地下的中华鼢鼠采用人工弓箭捕杀,对地上的高原鼠兔召集鹰等天敌捕杀的方式,更符合生态安全的要求。”甘南州畜牧局草原科科长权宏林说,这次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共筹集了超过15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甘南州的草原灭鼠。
位于甘南州的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在西北地区建设的一系列江河源头生态保护工程之一。甘南州的这一功能区每年要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到黄河径流量的11.4%。
这一地区也是中国甘肃省的主要的草原牧区。草原生态的好坏决定着这一功能区的健康状况。常年生活在地下,以植物根茎为食的中华鼢鼠则是草原生态最大的危害之一。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甘南州草原中度以上的鼠害危害面积已经达到104.85万公顷,占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0.9%。
在甘南州首府合作市的佐盖多玛乡仁多玛村,捕鼠人月平正领着15个人在草原上埋设弓箭,捕捉中华鼢鼠,旁边的架子上搭满了捕获的中华鼢鼠。这个15人的团队,最高的捕鼠记录为每天800只。每抓获一只,他们就能从合作市的草原站领到3元钱。
月平说,自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保护江河源头生态之后,擅长草原灭鼠的他们成为最忙的一批人。他的一些亲戚目前正在青海的三江源捕鼠。
仁多玛村的村民昂杰克说,因为中华鼢鼠在地下打洞要把土拱出地面,鼠害严重的时候,冬季草原上到处都是小土堆,草也越来越少。
“看到草场被破坏,牛羊没有吃的,非常着急。现在政府组织生态灭鼠保护草原,心里特高兴。”昂杰克说。
合作市草原站站长张建福说,每只中华鼢鼠每日要消耗鲜草253克。目前,全州已经人工抓捕中华鼢鼠超过9万只,这就意味着甘南州的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今年可以减少天然草原牧草损失超过446.8万公斤。
“到了冬天,我们还要治理地上生活的高原鼠兔。”权宏林说,甘南州正在对召鹰的设施进行工程招标,将在天冷的时候开始治理高原鼠兔。
兰州大学草业科学院副教授张卫国说:“传统的药物灭鼠的办法在毒死老鼠的同时也毒死了许多误食死鼠的鸟类,甚至给人畜带来一定的安全危险。在限牧的同时及时补播草种,适当施肥,护草育草,让自然进行自我调节,才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办法。”
张卫国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治理鼠害,必须科学灭鼠,最经济、最长远的办法还在于植被调节。
据悉,目前甘肃省已在玛曲、鹿曲等草原牧区开展了3个利用生物链自身特点控制草原鼠害的试点工程,预计两年之内将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