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赵永平)12日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日前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在继续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加大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介绍说,据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统计,截至10月11日,今年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遭遇了山洪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受灾人口总计达到2.55亿人次,因灾死亡3313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696.7亿元人民币。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是近20年以来同期之最。
“中小河流威胁不小,今年汛期的强降雨暴露出,中小河流、山洪灾害仍是整个防洪的薄弱环节。”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说。
5年基本解决防洪减灾薄弱环节,目标怎么实现?杜鹰介绍,日前国务院发出的《意见》是“三位一体”:一是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山洪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三是易灾区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让各部门形成治理的合力,这一项工程是继1998年大江大河治理工程之后,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又一个重大工程。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说,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工作,对所有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方,全面开展1∶50000的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清重点防治区的灾害隐患点,加强搬迁避让和综合整治,同时健全群测群防的体系。
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说,下一步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恢复和提高灾害易发区的林草植被生态功能。
矫勇介绍,争取到2015年治理中小河流达到约5000条,治理河长约6万公里。从防洪效益看,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的防洪能力从现状的5年一遇或不设防,提高到20年一遇左右。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用5―10年时间,基本完成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完成长江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蓄滞洪区、淮河行蓄洪区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等近期重点建设任务,使蓄滞洪区和圩垸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建成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和有效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