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处“长三角”南翼,位于浙江中部,是正在建设中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下设婺城、金东2个区,辖兰溪、东阳、义乌、永康4个市和武义、浦江、磐安3个县,总人口464万人。近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提神、提质、提速,推动浙中绿色崛起,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华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彻底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市场群+城市群”的发展格局。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6亿元、人均5590美元;财政总收入23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9.3亿元。“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金华突出强调“转危为机”,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使金华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绿色崛起提供了产业基础。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以建设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把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中之重,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化的产业格局。着力发展大产业、构建大集群、培育大企业、推进大项目、打造大平台、开拓大市场,形成了以浙中汽车产业基地、中国日用小商品制造中心、中国五金机械制造中心和现代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兴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先后荣获中国汽摩配产业基地、中国五金工具生产出口基地等26项国家产业基地称号,汽车及零部件、永康五金、义乌饰品列入浙江省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尤其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以年均25%以上速度快速发展,金华新能源汽车开发走在行业前列。目前,全市共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700多家,关联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0家,亿元以上企业36家;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00亿元,行业关联总产值约600亿元,从业人员近20万人。已形成整车、零配件、关联产品等三大板块,“青年”、“万里扬”、“今飞”、“康迪”、“众泰”等已成为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打响“金华创造”品牌,金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五十强。二是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新兴区。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推进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科技五金城和浙中建材、金华农产品批发、金华汽摩配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目前全市拥有交易额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47个,“市场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积极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创造了富有特色的电子商务“金华模式”,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大力推进核心商圈建设,浙中商业购物中心辐射能力增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浙中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开发文化古城、“浙中凉都”、购物旅游、影视文化、温泉养生、生态休闲等具有金华特色的旅游产品,浙江旅游副中心建设富有成效。三是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按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优质粮油、奶牛乳品、生猪和肉制品、花卉苗木、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名优茶叶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特色农产品生态化。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完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富饶秀美的生态金华
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浙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理念,坚持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绿色崛起提供了生态保障。一是构建鲜明的生态空间格局。发挥金华市相对优越的生态优势,切实保护好江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大幅提升区域生态价值,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按照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将浙中城市群划定为外围山林生态屏障区、中部盆地城镇密集区、核心丘陵生态绿心等3个生态功能区,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着力构建“一心、两带、三片、放射廊道”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二是实施生态创建和生态人居工程。以创建和提升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化水平。加强城镇园林绿化,积极建设“绿色城镇”。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美丽乡村”。义乌市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市)考核验收,磐安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全市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2个、省级生态乡镇51个、市级生态乡镇95个。积极开展“绿化婺州”行动和“森林金华”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系统,全市森林覆盖率60.44%。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把节能减排作为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实现严格的问责制,下铁的决心、用铁的手腕、以铁的纪律,强化倒逼机制,推动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率17.44%。积极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施金华江污染防治和断面控制工程,推行“江段长”制度,推行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等制度,加强主要污染物治理。“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已完成COD减排14.26%,二氧化硫减排17.26%。四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了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妥善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用生态发展观统筹下山脱贫,相关经验在全球扶贫大会上交流推广。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金华城区建立磐安异地扶贫开发区,创建异地扶贫开发的“金磐模式”,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发展低碳技术,全面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浙中城市群创新发展
浙中城市群是金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也是优化生产力布局、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自2000年《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首次提出浙中城市群概念,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浙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不断深化完善,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新的增长点进行培育。金华结合市域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于2005年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提出了“规划共绘、产业共树、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的“六共”方针。“十一五”时期,金华按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胸襟,谋求城市发展新变局,为绿色崛起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是推进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实施“内通外畅”工程,全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市内基本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下一步随着杭长客运专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二是致力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围绕“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要求,遵循“完善功能、改善民生、提升品位”原则,抓好市博物馆、文化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中国婺剧院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公共设施建设,推进五百滩、老飞机场、燕尾洲等重要区块开发,争取金华古城保护整治工程列为“中德技术合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先实施项目”。从金华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现有的基础条件出发,努力培育和增强浙江中西部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商业购物中心等功能。三是探索建立城市群共建协调机制。建立了浙中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浙中城市群规划协调委员会和规划、交通、发改、贸易4个联席会议,初步形成了城市群共建协作机制。四是努力扩大改革开放。积极推行“扩权强县”等改革,推动县域经济融合互动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接轨“海西经济区”,加强对口支援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构建了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前,金华正面临着浙中城市群发展定位提升、浙江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浙中铁路枢纽规划建设、新一轮城市更新发展等重要机遇,我们将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浙中绿色崛起步伐,努力把浙中城市群建设成为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统筹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