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之乡”游客见证戈壁绿洲生态建设成效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3日电(记者于嘉)在高低错落、层叠斑斓的金色胡杨林中,28岁的张鹏程拿着相机、脚步缓慢,尽情记录眼前的美景。

  “想不到胡杨的生命力这么强大,在戈壁地区能成片地生长,这算是一个奇迹了。”张鹏程说。

  进入中秋国庆假期,内蒙古最西端、戈壁深处的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胡杨林景区,像张鹏程一样从外地来赏胡杨的游客熙熙攘攘。景区狭窄的公路上,挤满了挂有北京、四川、广东等地车牌的小轿车。多数游客来到这里就是要一睹胡杨林的风采。

  3天前,张鹏程与2个朋友从北京驾车1800多公里,来到他们期待已久的额济纳旗。“2天日夜兼程地赶路,让我们非常疲惫。但快到目的地时,荒漠中突然出现一片树林,紧接着就看到金黄色的胡杨,我们瞬间充满了力量。”他说。

  额济纳旗拥有3000多平方公里绿洲,这片沙漠绿洲近十分之一的面积由成片生长的胡杨林覆盖。额济纳旗作为世界尚存的三大成片胡杨林区之一,被誉为“胡杨之乡”。每到秋季,胡杨林随着气温降低而变得金黄灿烂,吸引众多游客观赏、采风。

  据当地人介绍,许多游客欣赏过胡杨树繁茂的树冠、粗壮的身躯和金黄的树叶等美景之后,常会被推荐去体味胡杨之墓“怪树林”的凄凉之美,而这两种景观的强烈对比,折射出额济纳绿洲近年来生态建设的成效。

  来到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西南20多公里处的“怪树林”,一片望不到头、毫无生命的枯木“森林”便进入人们视野,它们或枯干向天,或“尸陈遍野”,景象悲凉,漫步于其中的游客大多表情凝重。

  据当地人介绍,近代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被称为“额济纳生命之河”的黑河上游大面积垦荒造成下游来水量减少,破坏了额济纳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上世纪黑河断流后,河岸大片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绿洲也随之急剧萎缩,一到春季,这里的风沙就刮得非常厉害,并将沙尘吹到北京。

  为遏制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2000年,国务院决策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向下游额济纳绿洲的居延海集中输水,并安排近5亿元资金治理这里的生态环境,使干涸已久的河道得到浸润。“12年来,国家实施集中调水40次,调入额济纳绿洲水量64.3亿立方米。”额济纳旗水务局副局长郭雨春说。

  200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了充足的河水补给和资金、政策支持,胡杨林得到有效保护,其面积由最少时的39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5万亩。

  据额济纳旗林业部门调查统计,黑河调水12年来,额济纳绿洲相关区域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胡杨最大胸径年生长量增加了2.72毫米,生长期延长15天-20天,以草地、胡杨林和灌木林为主的绿洲面积增长了40.16平方公里。

  除了国家实施调水、建立自然保护区外,额济纳旗为保护绿洲还先后实施了6个年度的退牧还草工程,围封禁牧草场470万亩,划区轮牧10万亩,休牧80万亩,使生态脆弱的荒漠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如今,整体恶化趋缓、局部治理区好转的额济纳绿洲,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见证沙漠中的生命奇迹和改善中的生态环境。

  望着“怪树林”附近一行行新近种植、刚被浇灌的红柳树苗,重庆游客肖觅懿很有感触地说:“人们在这么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耕耘绿色,真是让生命的宽度得到了延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2-10-08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