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江淮生态美

  江淮大地,青山涌翠,碧水荡波。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助力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能源消费增速年均8.32%,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3.4%的增长。由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发布的国内首份绿色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安徽的“绿色发展指数”居中部六省之首!

  为让城乡居民喝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吃更安全的食品、享受更良好的环境,安徽正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省,书写绿色崛起的崭新篇章!

生态环境改善吸引大量鸟类回归。 (资料图片)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沙鸥翔集、景色宜人的平天湖位于池州主城区东部,诗仙李白曾在此写下“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的千古佳句。前几年,房地产开发商早早看上这块“风水宝地”。市里如果将周边6500多亩临湖黄金地块挂牌出售,将能获得近百亿元的土地出让金。这对于建市时间较短、财政“不太富裕”的池州市来说,会是一笔不小的进账!卖还是不卖?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后者:把绿色留给后代子孙。

  “抓好巢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合肥,决策层已然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大湖名城”,并将生态保护理念付诸行动。 11月3日上午,环巢湖生态示范区113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水利、交通、环境治理、绿化造林等七大类,全是生态治理,没有一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502.5亿元。合肥市大手笔投资在生态修复和保护上,就是要把巢湖环湖生态带建设成生态典范,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最美的省会城市之一。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力争到2020年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数年间,在不同场合,“生态竞争力”的理念,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反复要求,反复强调。

宜居宜业地,美好新家园

  对于生态竞争力,煤城淮北市的干部群众有着深切感受。

  “不用说,那肯定是个一天到晚灰蒙蒙的地方。 ”陈金标,这位在淮北市投资建设中国矿业设备博览城的浙江商人,坦言当初带着“成见”来淮北考察的情景。在淮北市转悠了一天,陈金标的皮鞋依然铮铮发亮。 “路面干净整洁,城市满是绿色。一座座公园波光粼粼、杨柳依依,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创业立足之后,陈金标牵线搭桥,把老家的几十名企业家带到淮北市来考察,又有人当场拍板,在这座国家园林城市投资兴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落户淮北市的浙江投资商有5000多人,兴办企业超过220家。

  水是生态之基、生命之源,也是皖西六安这座城市的灵魂。这里拥有世界七大人工水利工程之一的淠河总干渠,是六安、合肥、淮南、蚌埠及沿渠1300多万人的“大水缸”。

  “现在的新淠河,水是碧绿碧绿的,过去那可着实让人揪心。 ”叶同清,这位住在淠河总干渠边上已有20多年的中年汉子,对这条母亲河了如指掌。 10年前,一支千余条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常年生活在总干渠城区段,被当地人称为“太平洋舰队”。上万名船民,一年四季,吃、喝、拉、撒、睡全在船里,水面上经常漂着各种各样的垃圾。

  2002年以来,六安市先后斥资10亿元,将船民请上岸、安置好,并实施护水、扩绿、移景等改造工程;在库区,关停了数十家污染企业,取缔了上百艘非法采砂船;同时,又投资10.5亿元,植树、造绿、建园。如今市民出行,500米内就能到达一处公园。短短几年,总干渠城区段实现了华丽转身,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国家级生态村――霍山县衡山镇永康桥村,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门前果树成荫,屋后豆腐飘香。 ”这个远近闻名的豆腐村,家家建有沼气池、安装太阳能,村里还设立了垃圾中转站,有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生态家园管理员。平坦而宽阔的水泥路,小轿车可以直接开到自家院子里。

  “前有大粪凼,后有茅厕缸”、“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永康桥村60多岁的村民曾家胜回忆起过去,开玩笑地重复起老调子。2004年前,由于做豆腐,村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一到夏天蚊蝇乱飞。 “居住环境糟,心情也跟着一团糟。 ”通过生态创建,家家户户的生产及生活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安静地流进护城河。如今,护城河边白鹭纷飞,牛羊成群,河水能直接用于灌溉。

  一位来过村里的人,给这个村起了个文绉绉的美名:“大别山里的世外桃源。 ”其实,像永康桥村这样的村落,霍山还有很多:全县16个乡镇中,就有13个荣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1年7月,这座小县城成功升格为全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成为中西部省份乃至全国的一个“生态建设样本”。

  早在2005年,安徽省就已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7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国家级生态村,251个省级生态乡镇、634个省级生态村。

  放眼江淮大地,一幅绿色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多彩森林绘就绚丽画卷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在建设生态强省目标的引领下,近年来,我省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造林绿化热潮;在千百万江淮儿女辛勤汗水的浇灌下,多彩的森林在安徽大地上加速崛起,喜人的绿色在城镇乡村不断延伸。

  池州市确立了“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建设目标,投入绿化资金6.76亿元,去年以来相继开工170多处精品、亮点绿化工程;淮南市举全市之力建设“城矿乡”全面绿化体系,见缝插绿广泛造林,把采煤沉陷区和“三山三湖”打造成为城市靓景,使全市绿化率达到44.95%;合肥市提升发展理念,打造“城市园林化、乡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今年完成城区绿化项目154个,新增绿地1105.5万平方米,完成乡村植树造林16.86万亩,是过去5年造林的总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巩固林业生态屏障,加快兴林富民步伐。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林业“三大体系”,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为打造生态强省提供了重要支撑。据统计,近6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556.2万亩,完成森林经营930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9万公里。目前,全省森林面积已达5706.3万亩,比10年前增长726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增至2.1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4.03%提高到27.53%。

  强本固基建生态,全省先后实施了长江淮河防护林、退耕还林、治沙造林、兴林抑螺、平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通过建设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区划建设商品林基地,林业生态网络布局更趋合理。目前,已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6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62处、国家湿地公园12处,大多数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75%以上的野生生物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

  今年起,我省又大手笔启动“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组织实施丘陵增绿突破、山地造林攻坚、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三大造林工程,大力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三项创建活动,努力实现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左右。

【相关链接】

生态强省建设五大目标

  (到2020年)◎力争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和基地◎确保资源产出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创建一批低碳城市、森林城市和生态强市◎建成绿色消费先行区

【新闻回放】

一江碧水“身价”攀升

  蜿蜒385公里、横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江水澄澈,宛如玉带。其下游则是浙江省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战略备用水源地――美丽的千岛湖。曾经是一江碧水白流,如今却是“身价”攀升。

  2011年9月,凝聚多方共识的《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由国家财政部、环保部印发。此举意味着中国首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破题。按照约定,财政部直接划拨我省3亿元补助资金,用于新安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在监测年度内,若两省交界处的新安江水质达标,由浙江补偿我省1亿元。这是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天然氧吧“叹为观止”

  今年3月,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黄山风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值最高峰值,达到每立方厘米267100个,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267倍,刷新了2003年来的最高纪录。

  黄山风景区的负氧离子含量让世人惊叹。负氧离子常被称为“长寿素”或“空气维生素”,是生态质量的综合体现。

“淮河鲍鱼”今又归来

  地处皖北的阜阳,曾因洪灾频繁、河水污染,人们一度“谈水色变”。如今,敏锐的外地人却在阜阳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年清明前后,总有一拨又一拨的人,驾着车赶往30多公里外的阜南县,品尝被誉为“淮河鲍鱼”的蚬子。随着淮河水质变好,曾经“销声匿迹”的蚬子又回来了。汤香、肉嫩、味美,蚬子已被列为阜南县十大名吃之一。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2-11-05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