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阿拉善生态沙产业高峰论坛暨项目推进会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隆重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盟委书记云喜顺致辞。中国科协原副主席、甘肃省原副省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恕,水利部水保中心副主任姜德文,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主任刘拓,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夏日,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农村牧区工作办公室主任于清理,自治区交通厅巡视员周杰,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杨崇义,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富有,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龚家栋,盟委副书记杜隽世,盟委委员、常务副盟长魏国权,盟委委员、秘书长高世宏,盟人大工委副主任孙万元,副盟长田德志,盟政协副主席彭家中等领导及来自全国一百多位沙草产业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王玉明在讲话中指出:内蒙古横跨祖国的东北、华北、西北,既有辽阔的草原,绿色的林海,也有浩海的大漠,境内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是全国荒漠化和沙漠土地最为集中、生态最为脆弱、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在国家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把防沙、治沙、沙草产业的发展与农牧民增收制度,当作自治区一件大事来推动。同时,大力发展林产业、沙草产业,连续几年都把发展沙产业写入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了加快发展沙产业的相关政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内蒙古的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治理区生态明显好转,沙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相比,我区生态保护建设还有不少差距,需要我们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王玉明说,阿拉善盟是我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内蒙古能否构筑起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很大程度取决于阿拉善盟生态保护的建设的成效。这次阿拉善盟主办生态沙产业高峰论坛,是阿拉善盟委行署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举措,对阿拉善盟加快生态保护与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云喜顺在致辞中说:阿拉善盟成立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盟委、行署从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出发,始终把保护生态作为谋划发展的前提,确立并实施了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深入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重点项目,全盟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同时,在多年的生态保护建设实践中,我们不断认识到阿拉善沙生植物资源的特色优势和巨大潜力,认识到发展沙产业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等特色沙生植物的种植、开发和利用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云喜顺指出,当前我盟在深入实施“一二二三四”发展思路的过程中,把加快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发展作为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改善生存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坚持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理念,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建设”的要求,规划建设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并把开发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作为重要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依托,以加工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推进原料培育基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种养加销一体化,形成区域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品牌特色鲜明,综合效益显著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切实把沙产业打造成为绿色产业、黄金产业、富民产业。
云喜顺说,我盟近期在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规划建设黄河西岸1000平方公里区域,重点建设以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西岸11平方公里为核心的区域,远期建设黄河西岸3400平方公里区域,主要发展特色沙产业、现代农业、新型能源、高端旅游业等产业,努力把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打造成精品,成为推动我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在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生态沙产业、现代农牧业、清洁能源与防沙、治沙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会议召开前,11月27日,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还冒着风沙赴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三花绿色太阳城项目,内蒙古金沙苑,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生态新区现场,黄河内蒙古防凌防汛科泊尔滩应急分洪工程,磴口至乌斯太公路项目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