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强省战略目标,其重要抓手就是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的《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 《纲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强省的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是发展大势所趋,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把生态意识体现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好安徽。
?建设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七大体系,力争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强省,使城乡居民都能喝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吃更安全的食品、享受更良好的环境。
具体目标落实在五个方面:一是力争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和基地;三是确保资源产出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创建一批低碳城市、森林城市和生态强市;五是建成绿色消费先行区。
十大重点工程
重点工程是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抓手。按照统一部署,2016年前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确保生态强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后,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深化工程内容,全面完成生态强省建设目标任务。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举措: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新安江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巢)、淮水北调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项目,积极推进引淮济阜、引淮济亳、引芡济蚌等区域性调水项目。
目标:到2016年,巢湖流域富营养化问题基本解决,淮河流域水质进一步好转,新安江流域水质保持优良。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举措: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清洁、化肥农药品质提升和精准使用、秸秆还田、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
目标:到2016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80%,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10%左右。
空气清洁工程
举措:实施城市PM2.5监测能力建设、烟气脱硫脱硝及酸雨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整治、工业锅炉高效除尘等项目。
目标:到2016年,全面防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城市建成PM2.5监测发布体系,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举措:实施山地造林攻坚、丘陵增绿突破、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碳汇林建设和江(河、湖)滩地兴林抑螺等项目。
目标:到2016年,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以上。
生态安全提升工程
举措:实施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江淮分水岭综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及小流域治理、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
目标:到2016年,一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循环经济壮大工程
举措:实施园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低碳园区建设、再制造、城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等项目。
目标:到2016年,60%以上省级开发园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聚集、低碳发展的产业园区,建成1000个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和重大项目,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较大规模。
绿道建设工程
举措:建设区域、市域和城市绿道等项目。
目标:到2016年,全省设区城市和县(市)城区建成绿道3000公里以上,环巢湖和皖南地区景观绿道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绿道。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举措: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安全饮水保障等项目。
目标:到2016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45%,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食品安全保障工程
举措:构建食品标准体系及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消费追溯系统,提升食品监测检测能力,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目标:到2016年,农产品安全示范基地和知名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绿色消费工程
举措: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节能家电消费、水运畅通和绿色低碳交通示范、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推进、体育健康休闲产业推广、绿色产品标准标识体系和信用体系构建等项目。
目标:到2016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前列,设区市全面实行节能及新能源公共交通,形成多层次的绿色消费示范模式。
七大体系
为确保生态强省建设目标的实现,《纲要》从区域发展、生态经济、自然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保障、美好家园、生态文化等七个方面作出任务部署,着力构建七大体系。
科学开发国土,构建主体功能明确的区域发展体系
构建科学的区域发展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性要求。《纲要》提出要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完善绿色考核体系,促进区域特色发展,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设和国土开发格局。
发展绿色产业,构建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
作为发展中省份,生态经济是我省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开发绿色生态产品,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绿色品牌。
强化生态保护,构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
青山绿水是我省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要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构建皖北及沿淮平原、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皖西地区、皖南山区等四大区域绿色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可持续的资源支撑体系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是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要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实施综合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
从与群众关系最密切、利益最直接的环境问题入手,开展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实施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与控制。
建设美好家园,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好乡村,创建绿色城镇,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态家园,不断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人居环境需求。
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强省建设是一项社会性、参与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靠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广大群众。要强化生态文明施政理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打造生态文化载体,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浓厚的生态强省建设舆论氛围。
保障措施
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生态强省财政投入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完善价格、税收等市场调节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示范引导机制。综合运用政府投入、财税优惠、产业准入等政策,支持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美好家园创建、低碳绿色消费培育和生态文化教育等方面示范基地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重点是突破一批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建立一批低碳生态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引进和培养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的高端人才。
强化执法监管――形成较为完善、具有安徽特色的生态强省法规体系;创新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强化组织领导――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构建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省政府根据生态强省建设工作责任分工,每年开展市、县级人民政府和省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并向社会公告。
专家解读
“应天合人”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
中国有句古语叫“应天合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应天命、合人意,重点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纲要》提出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落实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首先要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现在全球资源过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归根到底皆源于人类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这有悖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社会进步了,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开展全员创意竞赛,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出点子,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行动,同样的资源、资金投入,其资源产出率就可大幅度提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潜能、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仅要发动广大群众,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循环发展意识,时时处处运用生态文明、循环发展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审视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现状,重新规划调整发展思路、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重新调整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方向和力度。按这个路子去实施,我们就会大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生态蓝图”辉映八皖大地
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
安徽简称“皖”,建省时辖八府,故又喻为八皖大地。
按照中国古籍《集韵》的解释,皖有“明貌”之意,说明皖山皖水皖地有明亮之貌,是美丽的山、美丽的水、美丽的大地,是美好的省份。以“皖”简称安徽,说明我们的先辈们很早就以美好安徽作为我们省的区域形象定位,建设美好安徽既是先辈们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如今安徽人民的使命与愿景。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八皖大地更要建设美好安徽。可以说,新近出台的《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贯彻落实十八精神,应该认真实施这个《纲要》。
说这个《纲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是因为《纲要》提出了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强省。到那时,八皖大地一定是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幅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目标振奋人心,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说这个《纲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是因为《纲要》提出的七大任务,既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又立足省情、求真务实。特别是提出的十大重点工程,将七大任务工程化、项目化,既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又周到具体、切实可行。七大任务、十大重点工程浓墨重彩地勾画出美好安徽生态蓝图的多彩画面,如能扎实推进,美好安徽一定能建成。
说这个《纲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还因为《纲要》提出了系统的保障措施,包括财政投入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严格执法机制和科学考评机制,都可操作、可持续,能确保生态强省建设的顺利实施。有了这个《纲要》的引领,通过全省人民不懈努力,展望10年后,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一定能在八皖大地成为现实。
特点评析
创造性提出生态竞争力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韶春
《纲要》具有四大特点:
思路新颖。建设生态强省既是发展目标,又是发展载体,不仅仅是污染减排和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等工作,而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战略性目标,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形态。
指标可行。首次提出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以综合性和代表性指标为主,严格控制指标数量,避免重复评价,分为4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和1项评判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绿色经济、资源效率、生态家园等方面。各项指标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
任务明确。生态强省建设是牵动全局的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纲要》的核心是实现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翻一番,重点是实施十大工程,力推转型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十大工程在进度安排、考核评价、社会监督和衔接协调方面作了具体安排。
关注民生。生态强省建设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纲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水清家园美小康伴和谐
省环保厅副厅长贺泽群
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而在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中,水环境尤为重要,水环境质量改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标和重点内容,对建设美好安徽意义重大。
尽管我省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小距离。 《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深入推进淮河、巢湖、新安江三大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水污染防治的高度重视。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围绕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这个中心,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和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水质预警预报机制、规划执行考核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污染防治对象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防治方法由单一控制向综合管理转变、防治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防治目标由主要指标改善向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转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以上工作的扎实推进,可以顺利达到我省水污染防治的既定目标,真正实现水清家园美、小康伴和谐的美好未来。(夏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