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看世界 从世界看青海

从青海看世界、再从世界看青海。6月的高原掀起一股绿色发展的浪潮,人们共同分享国际前端的观念和智慧,碰撞交汇出绿色发展思想的火花。

11日,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先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首席代表爱德华?柯文斯?史密斯先生;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先生;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先生等来自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不同领域,长期致力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战略、宏观经济、新能源科技产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相关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的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为参加青洽会的嘉宾及青海企业界、学术界等代表献上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演讲,也为我们从全球角度看待绿色发展问题,推进青海绿色发展打开一扇窗。

演讲以其精辟独到的研究成果,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全新而卓有远见的视角,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为我们深入阐述了绿色发展的思路、路径及实现方式,立意深远,理论精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推动青海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特别选登四位专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郑绵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至2001年和2009年至今任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2002年至2008年任国际盐湖学会常委,2005年至2007年任国际盐湖体系编委,1990年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盐类矿床地质、盐湖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等多项大奖。是我国盐湖科学的奠基人和盐湖矿业开拓者之一。

加快建设创新型青海盐湖综合利用基地的探讨

青海是我国四大盐湖区之一,尤以柴达木盆地蕴藏盐类战略资源最为丰富,而且地处青、新、藏、甘四省区交汇中心,位居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中,其对于维护和稳定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十分重要。

五十多年来,柴达木盐湖矿产采矿业得到飞速发展,特别在21世纪以来,在察尔汗盐湖和东西台已经较为重视综合开发利用。

由于柴达木盐湖资源是一种固液相动态的多组分复杂宝贵资源,分布区域广,其合理科学开发涉及区内农、工、牧、交通等诸多部门权职,诸如矿权、水资源配置等,而不同于其他固体矿产。但目前盐湖资源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其他矿产管理模式,还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

要“开拓创新、综合高效、面向需求、服务民生”。依靠青海柴达木盆地区位和盐湖资源优势,面向未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创新推动发展战略,为将柴达木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建设创新型青海盐湖综合利用基地,为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作贡献。

“技术经济可行、环境友好、开放合作、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柴达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要全方位拓展盐湖综合开发利用领域,以盐化工产业升级换代为龙头,发展盐湖农业和盐湖与健康旅游业等,以柴达木为核心,与新、藏形成盐湖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级大盐湖产业群和创新基地,最终达到盐湖资源科学、合理、高效的综合开发。

要以钾盐为龙头,适时控量,发展钾盐深加工系列,将锂、硼、锶作为综合利用先期重点目标,逐步推进镁盐利用途径和研究妥善保存老卤途径,大力拓展盐湖农业和盐湖旅游大盐湖产业群,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盐湖生态环境。

在加强盐湖创新研究方面我的对策和建议是:科学评估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建立盐湖综合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利用市场、管理和政策手段推动盐湖资源的综合可持续利用;构建高效管理组织平台,推动管理创新;构建科研创新平台,积极推动科研创新;优化交通条件。

专家简介:爱德华?柯文斯?史密斯

曾就读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分别取得化工学学士学位、化工学理学硕士学位。现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并曾在美国环境保护署、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全球非政府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意大利米兰戴姆斯摩尔(Dames&Moore)国际环保顾问公司等国际机构、组织和企业担任重要职位。在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环保认证、环境战略、清洁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优秀工作,具备丰富的环保工作经验。

用绿色指标促进青海的绿色发展

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一套绿色发展衡量指标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学院李晓西教授带领的团队提出来的。这个团队开创了“中国绿色发展指数”,专门用来追踪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绿色发展状况。

我们今天感兴趣的是这个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他们总结认为青海省在中国所有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绿色发展排名中名列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直辖市。但是当这个团队使用一套非常相似的指标评估中国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时,西宁市排名却很靠后!

我需要声明的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没有公开支持这两项研究!我们也从没有公开支持这个研究体系。

但这个研究结果向我们证明了度量对于管理的重大指导意义。

这样的结果可以让青海省省政府做两件事。首先,政府可以利用像北京师范大学开创的这样的体系来研究其目前的经济发展计划会对其绿色发展分数带来哪些影响。一方面,政府可以评定哪些未来投资项目可以确保青海省在绿色环保经济发展上得到高分,还可以评定如何保持在自然环境潜在承载能力上获得的高分。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研究需要制定什么公共政策或者哪些政策需要改进,以此来确保在政府政策的支持程度上面获得高分。

青海省政府承诺将永远做一个绿色环保省份,作为该承诺的一部分青海省已经开始着手开展相关研究,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高度赞扬其做出的这一承诺。现在省政府可以利用类似研究的结果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列出其需要采取的行动:将需要的绿色发展投资项目吸引到青海;保持青海省自然资源的潜在承载能力;制定公共政策,驱使青海省经济沿着绿色环保道路发展。在青海省发展的工业部分方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已经做好了支持青海省工业发展的准备。

去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各国强调了经济的绿色发展只是更广泛的可持续经济和可持续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有三大支柱:经济支柱、环境支柱和社会支柱。在政策制定的讨论中,经济支柱一直以来都占据主导地位,而环境支柱又实在没有绿色环保科研。发展如果不全面,如果不能给社会各界都带来进步,那么这个发展就不是可持续的。

青海省政府不仅要让青海绿色发展,而且还要可持续发展,要考虑到发展的社会维度。这就意味着像青海这样的省份同样需要一套社会指标来衡量其发展并制定相应计划。

我需要重申的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支持青海省政府在争取绿色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专家简介:石定寰

现任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历任国家科委工业科技司司长,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等职。曾参与国家“七五”以来各阶段科技发展规划及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工作,长期负责工业及高新技术领域科技计划与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及国家高新区的策划与实施。长期负责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

以更大的决心更切实的行动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履行国际承诺的重要举措。

近10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电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共消纳清洁能源(含水电、核电)电量10662亿千瓦时,其中水电累计装机2.49亿千瓦,发电量达到8641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并网总量为6083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全国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达2.577亿平方米,是全球太阳能集热器生产及集热安装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已经连续五年光伏电池产量世界第一,并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头、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非常重要。青海目前用电以水电为主。在青海,太阳辐射能量高,分布均匀,荒漠戈壁等用于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风能蕴含量丰富,可利用区域广;具备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潜力。青海实现生态化发展,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太阳能、风能等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经济。

201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联合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开展了《青海省能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研究认为青海省未来能源产业将以新能源发电利用为重点,以太阳能发电利用为牵引,大力发展以新能源发电利用为核心的智能电网、长距离输电和储能产业,培育新能源服务产业,将青海建设成集新能源高端制造、服务及应用为一体,辐射全国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及大规模并网技术,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微网系统、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及示范应用,使得以各类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系统已成为我国能源系统的一个新的生力军。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不容忽视。如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仍有不少核心技术为国外所控制;产业发展中盲目扩大产能,而忽视市场培育、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和标准化等基础性工作;缺少行业自律和有效的市场监管,致使产品和工程存在不少质量问题。(作者:石定寰)

专家简介:柴发合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大气环境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柴发合先生长期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控制和大气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大气环境容量研究、酸雨沉降控制规划与控制对策研究、西电东送项目环境影响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等国家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参加了空气质量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修订。

三江源生态对气候影响

我们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必须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就是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江源保护应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应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大力循环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三江源保护的投资和生态补偿的力度。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草原鼠害猖獗;源头产水量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循环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草原管护,实现草畜平衡,控制鼠虫草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优化牧业人口分布,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农牧业集约化水平,促进畜种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型非农业产业。最后,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合理配置利用水资源,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保障能源供给,推进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功能。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3-06-13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