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海洋善待自己 浙江生态日走访海洋生态保护一线

  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这是曾经摆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早在2002年,我省就制定了建设绿色浙江目标。多年来,随着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等战略目标的逐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我省各方面建设发展进程。

  这道曾经的难题,如今已有了清晰的答案。

  今天是浙江生态日,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脚步,沿浙江长长的海岸线,去看看沿海城市为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而做出的努力。

  海岸线日渐缩短

  保护迫在眉睫

  浙江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

  翻看我省地图,东海与陆地相遇,“吻”合出一条绵长而曲折的海岸线。这条海岸线总长约6696公里,居全国首位。

  曲曲折折的海岸线,不仅有着珍贵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造就一个个天然良港提供了条件,为沿海城市、工业和码头的建设提供了依托,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除了绵长的海岸线外,我省深水岸线长度、近海渔场捕捞量、潮汐能等均居全国首位……

  这些,都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大约2年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复,成为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

  海岸线处于不断的变迁中

  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保护也势在必行。

  研究者发现,靠近海岸线的浅海区域,生态系统重要而脆弱。

  海岸线处于不断变化中。随着海岸侵蚀、淤涨、海平面上升等变化,和人工堤坝、围垦、采砂等社会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海岸线的扩展或退缩。

  一千多年里,浙江整个海岸线,呈现由南至北逐渐变短的趋势。

  值得警惕的是,海岸线变迁速度近代大于古代。尤其近50年来,围垦工程规模大、速度快,引起海岸线的剧烈变迁。

  这种变迁,在给人类提供了更多陆地生存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沿海湿地面积减少,部分水文、水动力条件改变,影响航道的正常使用,渔业资源遭到破坏。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海岸,致使浙江原本弯曲的海岸线正逐渐被“拉直”,海岸线长度减少。

  而且,大量改变海岸线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使海岸的居住、旅游、防灾等功能显著降低,30%原生砂质岸线遭破坏,滩涂湿地岸线受损严重,重要海岸景观失去原貌。

  同时,大量集中在海岸线上的人口和建筑,也增加了海洋灾害的风险。

  值得欣喜的是,浙江省已意识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有力措施修复海岸带和滨海海岛等,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包括宁波市象山县檀头山岛、象山县石浦港海域海岸带、象山县松兰山海岸带、象山县爵溪街道下沙及大岙沙滩修复等多个项目,得到整治修复与保护。

  [象山]

  沙滩被挖空变成“癞痢头”

  投入数千万“植沙”修复

  城市里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冒出来;而某些地方的沙滩,却日渐被“挖空”。一车车的沙子,被运进城市,满足高楼大厦或景观所需。

  象山县爵溪的下沙及大岙沙滩,就是曾遭人为过度掠夺的两处沙滩。有一段时间,沙滩上的沙子近乎全被挖光搬尽,只剩下硬梆梆的砾石。如今,当地计划投资约6276万元,包括购进约44万立方米沙子,“植沙”修复2处沙滩。

日夜挖沙,沙滩变成“癞痢头”

  下沙及大岙沙滩,位于宁波市象山县爵溪街道东侧海岸线上。东侧海域为大目洋,西侧紧邻爵溪街道。

  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本应很美的它们,前几年却显得有些丑陋。

  有一张摄于2010年的照片上,大岙海湾沙滩不见松软的沙子,只见硬梆梆的砾石。石砾间零落地散布着些许矮小的植被,被当地村民戏称为“癞痢头”。

  据东海铭城旅游开发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励先强说,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这里的沙子被运往上海等地造房,日积月累的挖沙行为,让两处沙滩的沙子最终告罄。

  挖沙的可观利润,引诱刺激着一拨又一拨沙老板。根据2012年的市场价显示,1立方米的沙子价格约为110元。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这里的挖沙机曾经日夜不停。

  当地启动沙滩修复工程购沙抛填

  所幸,经济发达的象山县已经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要及时修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去年年底,象山县启动了爵溪下沙及大岙沙滩修复项目。

  根据计划,沙滩修复总面积约为15.15万平方米,其中下沙占9.15万平方米,大岙占6万平方米,用沙量约为44万立方米。

  大岙沙滩整治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先把沙滩上的乱石和淤泥用挖掘机清理走,再从福建、舟山等地买回沙子,通过传输带运到沙滩上,最后用推土机推平。

  项目承担单位、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所用的沙料尽可能选择品相良好且不易被海水腐蚀、风化和含泥量低的海沙。色相和品质稍差的沙子,抛填至底层,较好的则抛填至上层。”

沿海滩涂上种上了防台护塘的植被

  修复后的沙滩将开发旅游休闲

  目前,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大岙沙滩刚刚初步完工。记者来到现场,碧海蓝天下,大岙沙的人工沙滩沙质细腻,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和,几个工人正在沙滩上清理垃圾。

  今年10月,大岙沙滩整个项目将全部完工。届时,投沙量将达到16万立方米,形成500多米长的人工沙滩。

  下沙的沙滩也正在修复施工中。两处沙滩修复后,将成为集旅游度假、休闲散步和观海戏水为一体的休闲场所。到了2014年,将计划免费向公众开放。

  大岙沙滩整治项目只是象山开展海域海岛沿岸带整治修复项目的一个缩影。从去年开始,象山在国家海洋局的支持下,获得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地方资金7866万元,开展了檀头山岛、石浦港海域、松兰山海岸带、大岙沙滩修复共4个海岸线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达到2.4亿元。

  [洞头]

  放生鱼苗成为时尚治理污染多管齐下

  近海已消失的鱼类又上餐桌了

  “过去我买鱼、吃鱼,还钓鱼。现在我要多放鱼,只有放下的鱼苗越来越多,我们的后代才能有鱼吃。”周世雄说。

  周世雄是温州洞头的居民,从去年开始,他已经放生了两万多条鱼苗。而买鱼苗放生,已经成为洞头市民的一种时尚,很多外地人还专门赶来洞头放生。

  随着全社会对海洋渔业保护的重视,在海里的鱼越来越少的今天,洞头近岸的水产品数量不仅没有明显下降,甚至还有提高。

不捕小鱼,放生鱼苗成为洞头新时尚

  “新鲜的小鲳鱼,早上刚打上来的。”6月27日早晨,洞头县北岙菜市场,一阵吆喝声引来不少市民。

  “这么小的鱼,你怎么也捕来卖了。再过几个月,它可以长大好多倍呢!”一看小鲳鱼还没有手掌大,周先生就指责起这名小贩来。

  旁边的市民也纷纷说,这么小的鱼,不应该拿来卖的,不然以后大家都吃不到鱼了。这话说得小贩的脸都红了。

  在洞头,除了自觉抵制购买小鱼,放生鱼苗也成为一种时尚。

  周世雄先后放生过5次鱼苗,加起来总共有两万多条。鱼苗是从福建的养殖场里买来的,有大黄鱼、金鲷等。

  “我觉得放生鱼苗很有意义,应该让更多人参与。”洞头县教育幼儿园老师侯仙琴说,前不久,他还带着两个班80多位小朋友一起去放生。

  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洞头放生,在国际放生台前,记者碰到了几位上海的游客,他们此行要放生500尾鱼苗。

  政府主导的放生规模越来越大

  除了民间自发的放生活动,近年来,政府主导的放生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5月15日,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再次开展海水苗种增殖放流活动,在洞县海洋牧场成功放流大黄鱼苗种114万尾。

  6月8日上午,2013年洞头县“6?8海洋宣传日”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共放流金鲷等鱼苗3万多尾。

  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昌达说,洞头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始于2005年,近年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增殖放流品种逐年多样化。

  目前放流的鱼种,既有传统养殖品种,也有经人工驯养繁殖成功的土著品种,已累计投入海洋生态修复资金1000余万元,有效补充了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对进一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治理污染,海水明显变蓝了

  洞头人有一个感受,就是相比起前几年,海水明显变清了。

  李昌达对记者说,这几年来,他们对海洋污染的整治力度明显加大了。他们在全县布设17个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点及6个赤潮动态监测点,对全县海水水质状况与趋势进行分析。目前,全洞头县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占海域面积比重达84.6%。

  此外,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还做好黑色污染专业回收,设立5个船舶废油回收点,配备5条海上废油回收船,引导渔民自觉进行废油回收,统一处理,有效保护近岸海洋生态。

  “随着放生活动的不断开展和对污染治理力度的增大,很多海洋生物又回来了。像乌贼、黑鲷、大黄鱼等已经消失很久的海产品,又回到了人们的餐桌,这是很难得的。”李昌达说。

  [玉环]

  入侵植物霸占滩涂破坏环境

  海岛种出中国最北的红树林

  涨潮时,红树林被潮水淹没,鱼儿在林间来回穿梭;潮落了,成群的鸟儿或嬉戏枝头,或浮水觅食……

  如果你来到玉环县海山乡茅埏岛,就可以看到海岛四周潮间带的滩涂上,种植着成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它们来自于我国最南端、种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

  今年6月初,作为“浙江省重点海湾生态修复与示范项目”之一,玉环县茅埏岛红树林移植工程项目一期项目全部完工,种植了500亩秋茄红树林。

  专家们评价,种植红树林逐步控制了互花米草等有害物种的蔓延,对改善茅埏岛及附近海域的自然面貌,提高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具有一定成效。

为抵御互花米草入侵,引进“克星”红树林

  茅埏岛是乐清湾内第二大岛。十几年前,考虑到互花米草对抗台护塘有良好效果,当地将它引种到茅埏岛。

  这种草的生命力极长,开始在滩涂上疯长,而芦苇等其他植物的身影却越来越少见。

  乡民后来才从专家口中了解到,“互花米草”也是一种可怕的外来入侵生物,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植物,滩涂上能找到的虾、蟹、贝等海产也越来越少,对近海水产养殖造成严重影响。

  2005年,海山乡从福建省引进了红树林中的秋茄树。

  而红树林,正是抵御互花米草入侵的有效“利器”,它的最大特长是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红树林的凋落物是海藻的食物,海藻又是浮游动物的美味,浮游动物等又为贝、虾、蟹等提供了食物,鱼吃掉贝、虾、蟹后,又被海鸟吃掉……

  红树林还堪比一道绿色抗浪“城墙”,能防潮护岸、抗击台风,使海滩面积不断扩大和抬升。

  种出我国生长纬度最北的红树林

  2004年起,玉环县茅埏岛红树林移植工程启动,计划种植红树林1050亩。

  为种红树林,先要把互花米草清理掉。除草时,除了要挖起来,还要把草根翻上来,让其慢慢枯死,光是这道工序就累死人。

  300多亩红树林树苗种下了,很快长高到一米左右。不料,2009年底的寒冬,一场0℃以下的低温天气过后,这片红树林苗出现干枯,继而几乎全部冻死……

  低温走后,来年天暖。倔强的海山乡人重新补种红树林幼苗。

  红树林一天天长大,曾经蔓延疯长的互花米草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茅埏岛滩涂上红树林郁郁葱葱,至今种植面积已超500亩,红树林新种苗木成活率在60%以上。

  今年3月,国家海洋局等各路专家赶来检查玉环县茅埏岛红树林移植工程项目后,给予了好评。

  海山乡副乡长黄德波高兴地告诉记者,后期还要在二期上搞观光设施、科普馆等,也欢迎大家来海山乡看看这片中国最北的红树林。

  [舟山]

  荒岛变成了鸟儿乐园

  致力于加强海岛保护

  舟山五峙山列岛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这里能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几十种鸟类在这里自由飞翔,繁衍生长。

  建于2002年的五峙山列岛鸟类海洋自然保护区,经多年保护,成效显著,目前鸟类已达到42种共一万余只,而且还是“神话之鸟”――黑嘴端凤头燕鸥数量最多的聚集之地。

  而在二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海鸟偶然驻足的荒岛。

荒岛终于变成了“鸟岛”

  五峙山列岛位于舟山本岛西北部,远离大陆,四面环海,由7个悬水无人小岛组成。

  1985年,年仅37岁的王忠德,在进行海岛资源调查时,发现这曾经鸟迹遍地的地方,只剩下了100多只海鸥。他心痛极了,从此成为专门的鸟岛管护者。

  刚开始那几年,王忠德经常发现有村民上岛拾鸟蛋捕小鸟,为此发生过不少矛盾。后来,他开始大力宣传爱鸟,并得到上级部门支持,给予罚款处理。于是,岛上的鸟儿一年比一年多,五峙山鸟岛也先后被列为区级、市级和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

  经过多年的保护管理,到2012年,有14000余只鸟类在此繁殖、栖息。

  2009年,王忠德办理了退休手续,当然,他后继有人,就是25岁的陆科廷。陆科廷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欢海,退伍回来后听说有这么个工作岗位,就应聘了。

  舟山致力于海岛的保护和建设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介绍,建于2002年的五峙山列岛鸟类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在此栖息的鸟类已达到42种共一万余只,并出现了多种国家保护的鸟类。

  保护区的休闲观光旅游,也逐渐成为舟山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2005年和2006年,国家海洋局相继批准建立了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了投放人工鱼礁群、增殖放流、开展大型海藻养殖试点等保护修复工作,使保护区海洋生态逐步恢复。

  2010年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项目获国家500万补助资金。今年,新申报的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项目已通过了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项目投入资金将达到1500多万元。

  大规模的海洋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舟山海洋环境,并为抵御舟山海洋生态事故起到很好的缓冲和屏障作用。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3-07-01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