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省会城市昆明,昨天安装了两个PM2.5监测仪器,PM2.5监测已箭在弦上。同时在全国,PM2.5的监测准备与实施也在逐步进行。PM2.5甚至被写进最近的中国《人权行动计划》之中(详见A03版)。
其实PM2.5与人权有关并不令人惊奇。因PM2.5监测引起的广泛争议,从一开始就不简简单单是一个空气质量的监测。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已经让人们直接用感官清晰感知,并深恶痛绝。民众关注空气质量,更关注政府对于环境的态度与行动。可以说PM2.5监测从无到有的过程,正是公众利用新知倒逼政府健全环境监管监测机制的过程。PM2.5的争议不仅让公众了解周边生态的窘状,更让公众关心环境污染,参与环境议政。
因而PM2.5不仅涉及公众渴望生活在更健康空气的权利,还涉及公众渴望获取的知情权,以及政府真诚应对环境污染现实的勇气。
前期因为信息不透明等原因,PM2.5的数据问题加剧了公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在此问题上的力量绞合,显然不能单纯以不公布,条件不成熟,或技术不成熟作为借口来推诿。
现在当政府承诺2015年以前将PM2.5监测覆盖地级以上城市时,的确能立刻获取更大民意的支持。
PM2.5监测说明,公众不再单单看政府说什么,还要看政府会不会做。我们更发现,政府的“先说后做”或“先做后说”,受到的舆论评价也会完全不同。政府应习惯这种舆论评价,更应主动施仁政,而不必等待批评倒逼。
事实上,中国也不必太担心PM2.5监测带来的面子问题。起码昆明不会有这样的担忧。曾经利用“蓝天指数”作为监测手段的昆明,空气质量就一直排在全国前列。昆明环保部门也极有信心保证PM2.5监测的数据中,昆明依然会是中国空气质量优质的省会城市前列。
这也确实说明昆明的绿色发展路径所带来的优势。我们也希望在确立PM2.5监测后,能敦促昆明更好地提升空气质量,维持生态优势,这也是春城跨越发展所必需的环境。
PM2.5在中国的全面监测,也必将敦促中国发展模式转型,改变发展破坏生态的传统模式,发达地区势必要为之前所付出的环境成本埋单才能平复环境以及民意危机。显然,在这一点上,昆明的优势更加明显。